day2
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今日看到一句话“孝顺得福,不孝得祸”。
这句话的本意是为了让大家都懂得孝顺父母的重要性,都能孝顺父母。这种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换做以前,我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日读之,竟有一丝异样的感觉。
这种“孝顺父母可以得到福”的非对即错的逻辑,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概念如出一辙。养儿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自己老了的时候孝顺自己,这种行为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但众所周知,父爱(母爱)如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着牺牲,充满着爱的,正能量的。所以,如果我们付出的爱都带着“养儿防老”的目的,那爱是不是就不纯粹了?那等我们老了,再期待孩子孝顺,是不是也不那么纯粹了?
养育子女是使命,是身而为人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生来就会吃,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一样,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正因为自然而然发生,所以我们的爱才很纯粹,就像秋天的风拂过脸颊,除了舒服,还能令你心生欢喜。付出时,满心欢喜;得到时,你才会欢喜满满。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对“养儿防老”的概念有很深的成见。父亲病危时,丁元英提出,如果确定父亲是植物人了,他会替父亲拔管。他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谴责。
家人认为,父亲不管能不能救过来,拔管子就是不孝,做子女的不可以这样。而丁元英认为,父母养育子女为的是自己老了有人照顾,这样的养育目的是不纯粹的。爱的伟大之处在于无私,而带着“养儿防老”思想的养育是有私的,是不纯粹的,换句话说,是不配要求孩子孝顺自己的。
丁元英妹妹说丁元英只能一个人生活,丁元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成见,令他与普通人之间有了很深的鸿沟。
丁元英不想解释自己孝不孝。私募基金解散后,他拿出可以拿出80%的钱留给父母养老。妹妹提出想把父亲的茶馆重新装修一下,提高一点档次。丁元英说,市井就应该有市井味,真装修一个高档茶室,也很难遇到一掷千金的主。丁元英这番通透的解说,是明白老父亲开茶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那个陪伴自己半辈子的市井气息。
丁元英“大逆不道”想要替父亲拔管,是鉴于确定父亲是植物人以后要做的事。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帮父亲减轻痛苦。如果生命能够延续,这样行为是“孝”的,但以失去生命为代价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接受得了,所以家人认为丁元英是不孝的。
丁元英真的不孝吗?这恐怕很难定义。在我看来,丁元英所做的,是一个儿子很简单的发心,他是我父亲,我有责任对他好,对他好就是帮他解决后顾之忧,经济上的,身体上的。丁元英对父亲的爱,是纯粹的!
如果,丁元英抱着“孝顺得福,不孝得祸”的思想对待父亲,那他还敢不敢提父亲拔管?
Ps;
一个人的行为由思想决定,思想由经历、阅历沉淀得出。丁元英说,一个人的行为是由文化属性决定的。文化属性分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强势文化成就强者,弱势文化成就弱者。
强势文化就是尊重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有成了流行品种。
当我们用丁元英的这番话,回头看看丁元英对父亲的行为,是否能看明白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