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064351/d3df48911df9d6a0.jpg)
无事,一直看《李叔同说佛讲经》大全集,历来,对李叔同的评价很高。他从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历尽荣辱悲欢,遍阅人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成就了一世的传奇。
看书时,我一直想,在书中看他出家,似乎是因果早定,出家,只不过是尘世果散,佛门因聚罢了,无涉人生大悲大喜,逼人顿悟之事,似乎因果自然聚会,出家只是时辰到了,你该去赴的一场聚会而已。
但是有时在字里行间,慢慢参悟他所有的的情绪,会发现人生的因早就悄然种下,只是静待果熟。李叔同是父亲68岁时所得,生母是其父一妾室,5岁时父亲去世,作为庶子和妾室,在一个大家族中诸多尴尬,尤其是生母。他少年是被视为神童,文章惊海内,这都是李氏家族荣耀,但是与妾室却无关隘。二十岁时,和生母妻子移居上海,二十六岁时母亲去世,生母病故时年仅四十多岁。据他自己说,和生母相聚的这六年,是他最快乐最幸福的六年,母逝以后只是不断忧患与哀愁,直到出家。而母亲去世之时,他在外为母亲买棺材,未能亲送母亲离世,视为终身遗憾。此后的他依旧是翩翩一佳公子,和心爱之人相遇相守,而后创建自己的事业,成为名人名士。这应该是一帆风顺的人生之路啊!
为什么会出家呢?不知道啊!我们所看到的是他享有的世间的尊宠,厚待,算不得薄。但在他自己,想必另有一种深的痛,是他自己所不能明了,而让他像游丝飞絮,飘荡无根,了无牵挂。
于是我一直在想,人总是要寻根,总是要回到自己觉得温暖的地方去,而修习佛法恰恰是他觉得安定的所在,而修佛恰恰是从他初生之时,他的生母和母亲所给予的馈赠。大家族中,女人排遣寂寥的方式就是礼佛,他的母亲以及生母都在念佛修心,直至他的生母去世,也都在一生礼佛,这也许就是他生命的根,亦或家园,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母亲,他心之所系之人,给予他人间最温暖慈悲的人。生母辞世十三年后,他遁入空门,此前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归宿,而空门就是他的理想所在。修律宗也罢,振兴律宗也罢,这些都算不得苦,因为在他心中,这是离母亲最近的地方,是他心安之处。
这些都是我凭借一言半语妄自猜测大师出家之由,也许并不是如此,但我宁愿如此,这样大师可以多一些俗世的情怀。
梵高在给提奥写的信中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只有真正的那个人能看到火,我们发现彼此,于是我们相遇,他问我的名字,我问他的名字,一切就这样开始了。”也许,这就是李叔同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寻找自己,但我们也许并不能明白自己最想成为什么人,终其一生,有的人会发现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如同李叔同一样。而有的人始终在错过,或者从未明白过,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李叔同无论怎样,都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人,我们可以说他冷酷,说他薄情,任由亲戚,朋友,爱人如何劝诫,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回头,自顾自的做了自己,一世荣华何用?一世深情不深,人世间,最难得是做了自己。
我曾经很想探访藏有5000多隐者的终南山,可是查探了许多的资料,终于明白,这个季节,寻隐者不遇是常有的事情,而隐者的自动回避,也昭示这只是他们所选的路,他们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不需要众人的围观。
也许,正如李叔同所说,人生是苦,因为人生的一切是不彻底的,不长久的,而我们在世间所有的一切,凭借自我努力的修行,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而我的修行是什么?就是漫不经心的活在这个纷扰喧嚣的世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