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发现微信群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能照见你平时看不见的自己的样子。
这年头,谁都有几个微信群,家人、亲友、同学、同事、各种微课群、读书群……细细数来,可能每个人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的微信群,每一个微信群里都呈现出你不同的样子,有的群里你活跃,有的群里你沉默,而每一个微信群折射出来的都是你不同的侧面。
微信群原本是同属于一个小圈子的人群,为了大家联系交流方便,用得久了,发现微信群也是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小社会中与人互动。有人喜欢灌水,有人习惯潜水,有人偶尔冒泡,有人天天话唠,有的人喜欢发点晕段子,有的人天天鸡汤文,有的人积极回应他人,有的人习惯性沉默……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姿态,就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面孔,而这些不同的姿态也许正是你在现实世界中的样子。
我一向自认为是一个很忙的人,忙到无暇在任何群里闲聊。写下这句话时,有一股悲壮的浩然正气涌上心头,仿佛告诉我自己,这是一个多么堂而皇之的借口。是的,这是我这些年惯用的回避交往的理由——“对不起,我很忙”。亲人好友很快就原谅了我的忙,也原谅了因忙而对大家的疏忽淡漠,而关系不那么亲近的人,原不原谅我也并不在乎。
讲真,我的确是属于比较忙的,但并未忙到一点空闲都没有。有时躲在一边,偷偷地看着群里的热闹,看大家热烈交流,也有交好的朋友主动发出的话题邀请,但我却很少主动参与,就连不得不有的回应也常常是拖了又拖,经常性地保持沉默是我在群里的一惯行为。久而久之,便发现在沉默中,自己似乎慢慢失去了回应别人的热情与能力。
我本就是一个不热衷于交往的人,如果说我尚能够接受这样的自己,那么接下来的发现却让我忧心忡忡了。在几个家人亲友群里,我发现儿子有着与我同样的人际模式,几乎每一个群里,都是最沉默的那一个,仿佛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而群里其他几个差不多年纪的本家孩子,都十分地活跃,这让我有些担心他在现实中与周围人的关系了。
都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我的做法影响到孩子了吗?不论是与不是,都从自己这里开始改变吧,毕竟我也并不很享受自己习惯性沉默的状态。自从有了这个警觉,我便尝试着在群里主动回应一下别人,主动地表达一下自己,主动地与另人链接,慢慢地互动越来越自然妥帖了,这仿佛浪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与朋友的关系却越来越亲近了。这一变化让我内心有一种开阔感,感觉忽然就拓宽了心灵的疆域,可以随意地在任何一个微信群里打马撒欢了呢。
随后我惊喜地发现,儿子在群里冒泡的时候越来越多,那个一直闭锁着自己的孩子,慢慢将心打开,日渐活跃起来,显露出一个正当青春的孩子的活力。
读过那么多书,听过那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的一句话,很多人不断地追问“为什么”。王阳明用他的心学方法论告诉我们:“事上练”。换句话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一定要做事,要在行动中,在与人的互动中不断地发现、检验、调整、完善。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历练各种积极美好的品质。
成长是一种心理状态,生活是最好的修道场,只要你愿意,一言一行,一时一事,成长真的可以无处不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