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接手教高一文科班的历史,课堂上持续老师讲的话,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注意力一直很难集中,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校也在积极的提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的积极改善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学校最初主体性的安排是这样的,在进行试卷讲评课的时候。学生做完试卷之后,老师进行批改,然后统计出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正答率,正答率在50%以下的有老师讲解,50%以上的问题,同学之间小组讨论解决。然后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老师再进行下一个环节,讲解正答率50%以下的和讲解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我改变了这种模式,因为面对的是普通班的学生,好多学生其实站起来并不多大愿意小组讨论。如果一直老师干巴巴的去讲学生听课的效率又会下降。在调研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在突发奇想中改变了这种模式。首先让学生先去做题,让他们做题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存在的疑问在题中标识出来。学生带着自己作出来的选择题答案,在小组讨论中之间相互的对答案和解决做题过程中的疑惑。不公布答案的情况下,彼此之间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退出推行这种模式也是本着试的心态去推行。初试效果之后发现不错,学生彼此之间都想去证明自己答案的正确性,然后之间就开始相互的讲解和辩论。
真理往往是越辩越明的,这过程中学生在之间相互辩论的过程中把答案给弄出来了。不仅提升了学生讲解问题的熟练性,而且即使是学生,他们小组内部答案统一错了也无妨。至少是他们在听老师,讲解答案的时候,他们会知道自己真正的错在什么地方,也会对这个问题的印象进一步加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