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广田散文《一个画家》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李广田先生从事文学创作,始于诗歌,继而散文,之后小说。
“李广田先生是山东人。我不晓得山东人的特性究竟如何?历来和朋友谈论,大多以为肝胆相照,朴实无华,浑厚可爱,是最好的山东人的写照。而李广田先生诗章里流露的,正是这种质朴的气质,这种得天独厚的气质,有些聪明人把这看做文学的致命伤,然而忘记这是文学不朽的地基……拿《行云集》(诗歌)和这里的散文比较,我们立即明白散文怎样羁绊诗,而诗怎样助长散文。话虽这样说,我们却不能过分刻板,因为活在这些散文里的,与其看作诗人的想象,不如说做一个常人的回忆,忧郁和同情。作者告诉我们,“说起‘故乡’两字,总连带地想起许多很可怀念的事物来。我的最美的梦,也就是我的幼年的故乡之梦了。”所以无论叙的是他自己,“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无论是渺小的生物,带着一种惜恋的心境,婉转的笔致,他追寻着他“幼年的故乡之梦,”而这些梦,正是“一件极可惋惜的事实。”(李健吾)上述是李健吾先生对李广田先生的诗歌,散文评介。
李广田先生也谈及散文与诗的比较,谈及散文的写法。“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作样。
但这些话也还是相对的,因为散文之中有偏重描写的,有时近于小说,又有偏重说明的,有时就近于理论,又有偏重抒情,有时也就近于诗了。”(李广田)
李健吾先生的评价中肯。李广田先生的诗,由其性格,气质原因,写诗直露(不含蓄,意象不足),写散文却文中带有诗意。这也是李广田散文的特色之一。
现在来看先生散文《一个画家》,文章开头“他出生于鲁南山村中的农家。他的幼年时代就是一个小农人。现在他是中年时期的人了,我们若说他依然保持着那价可爱的农民气质,也该是很怡当的。……”
文章开头,平铺直叙,像说心里话,像在聊天。
继而写一个农家子,你学什么画啊?“……养鸟不如喂鸡,种花不如种菜。”这是农民对子弟的箴言。那末,一个农家的青年,为什么不好好地读书预备振家耀祖,却要去努筋拔力地学画画儿呢?……”文章层层递进,带着读者,继续阅读,继续探究。他完成了高等艺术教育,在北平租了间阴暗破屋,自炊,自食,风里来,雨里去的写生。再后来,又在济南大明湖畔开画展,建美术馆。再后来,抗战爆发,济南失陷。……像所有的人一样,开始流亡生活。看点来了,对待流亡,对待困难,对待磨难。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什么样的选择,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普通人为了衣食,结果仅能养家糊口。商人投机取巧,赚得银钱。画家像李广田先生一样,苦苦磨练技艺,为教育计,成就了教育,成就了自己。画家到了四川。“……他去灌县,去嘉定,去峨嵋,回头又去江油,去剑门....这一来画风大变了,自然景物不同了,你人也不同了,你的心思也不同了。可惜在流亡期中,受到种种限制,如纸张、颜料、画具等等。……”最后画家不但喜欢画风景,开始喜欢画“人”了。
他原先画风景,“……为这时代留一些痕迹,为这时代尽一些力,他是画下了我们的山河,却保不住我们的山河,山河将何以自保,你非有“人”?没有“人”是不行的,自然界没有人也是不行的,是不是?何况国家?这时候,再没有比“人”更重要的了,再没有比“人的力量”更重要的了。艺术家应当爱“人”胜于爱“自然”,对不对?”(李广田)
文中原型,著名画家桑子中,山东蒙阴人,北平艺专毕业。一九二九年任省立一中美术教员,七七事变后与师生西迁(流亡》至四川罗江县,任国立六中四分校教员。抗战胜利后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画家先爱自然,爱美,抗战,思想大变,投身“人”的改造,投身“人”的启蒙,投身“人”的培养,投身教育。点晴之笔,形散神不散。这篇散文的闪光点。它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无病呻吟,……读后,令人深思(对待困难,不忘初心,知难而上),给人启迪(个人命运只有融入时代的先进洪流),给人力量(现在算什么?比起他们,我们有什么畏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