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书又重新学习了光环效应,简单来说,光环效应就是,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全部。厌恶一个人,就会讨厌它的全部。
以前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光环效应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对自己缺失的一些品质的渴望,让自己被深深蒙蔽。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每个人渴望的或许不一样。有人喜欢长的好看的,有人喜欢文笔好会写作的,有人喜欢懂音乐的。在这些优点的映射下,在内心深处会不自觉的对这个人的品质全方位美化。
我在平时会喜欢阅读公众号,看到喜欢的文章,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聪明上进爱学习的人,仿佛这个人没有缺点,在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一切都很完美。这也让我没有办法进行深入思考,在光环的背后,这个人的三观,品行,思维方式等等。我在内心深处真正迷恋的,是光环效应带来的虚幻感。
黑色和白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而实际上,在黑白两种颜色渐变的过程中,会经历漫长的灰色地带。而对一个人一件事的认知,并不是仅仅从好和坏,喜欢或者不喜欢来判断。
有没有过讨厌一个人讨厌很多年,不管他做了什么总是喜欢不起来的经历呢?这是光环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办法去思考一个人行为的动机,而让自己停留在固有认知里。
我们会习惯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预判。看球赛的时候,会预期自己喜欢的球队会赢;碰到麻烦找人帮忙,会预期找谁帮忙他会同意;在找工作时,会预期选择哪份工作,会让自己有更好的发展。而对他人行为方式的预期,却很难单独区分去思考原因结构。在电视剧里,一个好人通常一直是好人,做的事都是对的,坏人做的事都是坏的,动机也不纯。
为了符合预期一致性,通常会做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判断。考试没考好,是因为这个人学生“笨”;婚姻不幸福,被简单归纳为人生失败;一个人仅仅是长的好看,就被认定为各方面品质都优秀。这是随意贴标签以及单因果的思维方式。而实际上,事物的复杂性,远远比我们所理解的单因果关系复杂的多。一件事情的结果,是由多个原因形成的。同一件事情,多带来多种不同的结果。而在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把每个关键的原因都找出来,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成分,比如运气,趋势,机遇等等因素。
在内心的预判下,会越来越倾向跟自己的预期保持一致性的事物靠拢。在阅读时,会倾向于选择阅读符合自己已有认知的观点。而实际上,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认知维度,可能会有助于打开自己的多重视角,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事物本质。
这样下去慢慢就是,接触的人跟自己越来越相似,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大同小异,被圈定在一个狭隘的认知范畴里。
抛开光环效应的影响,去思考事物的结构和关键原因的形成,才能让自己慢慢看清事物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