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06:细若发丝的黄金中道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恰到好处的实行,我知道其中的原委了:聪明的人实行时偏过它的要求,着了聪明痕迹,做得过头了。愚笨的人实行时达不到它的要求,总是做不到位。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被人真正地了解,其中的原委我知道了:贤明有德者认知过了头——定位偏高了,不肖者认识不到位——定位太低了。就像人没有不吃喝的,却很少体察和享受过其中滋味。”
教育家魏书生讲过一个自己中学时代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七八十岁了,已经移民国外了。他教过的学生都很尊重他,趁着他回国的空档,这位老师和他曾经的学生们聚了一次餐。聚餐过程中,大家都在谈论国内、国外的大事儿,唯独这位老师不时提醒服务员加个魏书生喜欢吃的土豆丝,然后眼看着某个菜比较受欢迎,被搞得见底了,提醒服务员再来一份。趁着大家说话的空档,还不时提醒大家边吃边聊,别忘了吃饭。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在餐桌上,关心的都是眼前人,关注的都是身边事。反倒是他那些五六十岁的学生,谈论的都是不着边际的、遥远的、不能与身边世界产生关联的所谓“大事”。
魏书生先生的这位老师,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能知味”的饮食者。
为什么“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说到底,是因为太过平常的事情,反倒容易让人轻视,潦草地应付差事的结果。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日三餐,这一日三餐,甚至在人的整个生命时光中占有着一个相当惊人的分量。不要说认真体察和享受其中滋味了,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身边人前一天的午餐吃了什么,和谁吃的,有什么收获,真正能够回忆清楚的寥寥无几。
人的注意力总是容易被遥不可及的人和事所吸引,反倒是眼前人、身边事,总是被无视、忽视。
孔子讲“道之不行也”“道之不明也”,讲智者、愚者、贤者、不肖者的“过之”或“不及”。其根本,全在于对于“中庸”本身的意之不诚、心之不正。正如“君子之中庸也”是因为“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是因为“小人而无忌惮”一样。不是小人没有能力做到中庸,而是他肆无忌惮,忽视或忘记了对中庸之道的敬畏与持守。
聪明者,因为自信聪明,虽然对中庸之道了然于胸,却还是会依凭自己的聪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行事。
每逢年、节,人们总是会欢喜过头。尽管每一个驾驶员都知道交规中饮酒者不能驾车的规定,甚至每逢年、节,交通警察都会加大对“醉酒驾驶”的宣传与查处力度,但还是会有自以为聪明的人被处罚甚至酿成悲剧。
贤明有德者,因为自信贤明,虽然对中庸之道了然于胸,却还是会依凭自己的贤明,以贤明有加的样态向下兼容。我们看身边那些礼貌有加的人,那些借助对人情世故世事洞明让接触者倍感舒服的人。总会让人产生一种遇到人生知己的感觉,殊不知所有同他接触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人间哪来那么多的知己,他不过是依凭自己的贤明德性对你实施向下兼容而已。这可能就是孔子所讲的“贤者过之”。
知者也好,愚者也罢,贤者也好,不肖者也罢。当一个标签贴在身上时,那个标签便无形中成为一种倾向,这种倾向让人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中庸。要知道中庸可是细若发丝的黄金中道。那一丝一毫的偏离,外人或许看不出来,一旦正心、诚意,我们的内心自会省察——差之一丝一毫实在已是谬以千里。只不过,知者、贤者所差是因为智、贤之过,愚者、不肖者所差是因为愚、不肖之不及罢了。
笔者有个很有头脑同时又很有德性的朋友,有一次,喝了点酒,带大家到游乐场去玩卡丁车。可能是因为酒精的作用,他有意追尾前面的朋友,以把前面的朋友撞出赛道为乐事。讲好的一张票跑四圈,四圈过后工作人员会挥旗示意停车。我们都结束了,在终点等他,他明明看到工作人员挥旗了,还是多跑了三圈。最后下车时还冲工作人员小声嘟囔——你们这卡丁车怎么踩着刹车还往前跑。
离开卡丁车场地,朋友们都夸他贼——花一张票的钱跑两张票的距离。他赶紧摆手承认自己错,还专门为此请客吃饭封堵众人的口,让大家千万别把这“丑”事传出去。
那朋友在意识到这是一件“丑事”的一瞬,是他对自己偏离中庸之道的觉悟。而此前施展“小聪明”多跑几圈时,他并非不知该持守中庸,只是那一瞬间,“聪明”上头,过了中庸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