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入宝山,怎能空手归?

入宝山,怎能空手归?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3-07-08 22:58 被阅读0次

阿妹(张惠妹)有一首歌叫《三天三夜》,我想把它篡改成7天7夜——一点儿都不会累,我们已经共读共写了7天7夜,我现在的心情喝汽水也会醉,完全都不会疲惫,我还想再共读共写7天7夜,我现在的心情轻的好像可以飞,加入我们的行列,从白天读到黑夜,快乐不会吃亏,谁也别想拒绝——加入共读共写的行列!

这样似乎才能表达我对加入这个“7日共读共写训练营”的庆幸和感激之情。时光虽短,收获颇丰,且不说在团队的引领下,逼着自己一天读一个章节,无形中加快了我读书的速度,也不说像完成任务一样“套用”3211(3个观点,z点感悟,1个问题,1个行动)的结构化写作模式,让读+写条理更清晰,输出有深度,单是在小组群内能遇见业界大咖,行业精英都已是“幸甚至哉歌以永志”了,还没算上文章能得到大咖精英的点评互动呢!

这实在是一次带点梦幻色彩的共读共写奇妙之旅呢。

原来走出个人的书斋、走向小团队的共读共写是一件如此幸运、幸福、快乐的美事呢。

是缘分也是用运气,遇到了《中国教师报》资深主编、也是我老乡的褚清源褚主任的这本《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是一本讨论课改下半场的可能与可为的良心之作,更是一位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媒体人数10年如一日的观察笔记。

这本书谁读到谁幸运,因为这绝对是教育人在教育教学一线所能遇到的一本不可多得的“课改圣经”,既有理论方面的指引,还有实操层面的指南。不当作枕边书,着实是暴殄天物!

本书从5个维度漫谈课改:

第1章“打捞课改的声音”是为课改观,告诉我们育人逻辑远远大于教书逻辑,

第2章“教育的灵魂之问”是为教育观,让我明白指南针优于地图,教育的战略逻辑优于战术逻辑;第3章“打破教学的贫困”,是为教学观,语重心长的告诉一线师生,学的逻辑大于教的逻辑,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正和叶圣陶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4章“让同学成为同学”,绝对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脑洞大开,毕竟学生在课堂上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集体”,这会让每一个学生被看见、被关注成了班级授课之下的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要用好“指南针”,因为在复杂的丛林(学习)中,指南针优于地图,在穿越洞穴(学习障碍)时,要手中有火把(规矩方法)还要眼中有洞口之光(理想与目标)。

第5章“学习是需要学习”的,更是一记当头棒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习方法教给学习的孩子们,让他们明白懂得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如何合作、如何讨论、如何整理、如何记笔记,从而在更好的知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简直找不到“如此贴心”的第2款。比如6顶思考帽、思维导图、韦恩图、康奈尔笔记法……教会孩子们这些方法要圆笔,教给他们一个个知识点。有更深远的意义,这是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的手段前提。

如此清醒的褚清源老师,就这样不动声色的把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课改新方案“倾囊相授”。

果然,没有什么问题是读书解决不了的。

《把课改作为方法》这本书仅读一遍,是绝对不能触摸到更多本书背后的异彩纷呈的。

经典常读常新。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这本书还要第二、第三乃至第N遍的深入其中,万不可“入宝山,而空手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入宝山,怎能空手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ij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