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夕,他乡漂泊,闻窗外之秋雨,起惆怅之思绪。古人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奈何酒醉只一时,难禁无端之心怀,遂舞文落墨,闲说阳明,聊寄寸情,以待消解时间耳。
第一章:夜梦神人托子,少小自是不凡。
话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可见泱泱中华,人杰不断,有千秋功罪任人评说的一代代帝王,有打天下治天下的一朝朝将相,有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一位位圣贤。
王守仁的一生无疑是能列名世者的,下面就细分开来,一一来说。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建立到宪宗朱见深登基已经走了96年,在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中大约走了1/3的路程。这时的明王朝已过了他的鼎盛期,好像一个人已过了他年富力强的时期,开始步入中年阶段了。明宪宗朱见深于1464年到1487年在位,他父亲是明英宗朱祁镇,叔叔是景泰帝朱祁钰,所以他这一生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被父亲立太子,被叔叔废太子,后来经夺门之变后又被父亲立为太子。继位以后总的来说表现还算可以,为被冤杀的于谦平反,也恢复了叔叔朱祁钰的尊号,任用贤臣,可到了后期也开始宠信奸佞,在位期间,设立了特务机构西厂,大肆设立皇庄,尤其是皇庄的设立,与民争地,影响深远。
1472年十月底,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一个叫王华的男子在焦急的等待着……
生了,生了,恭喜老爷,是个大胖小子,下人说道。
夫人还好吧?王华问道。
还好,还好,下人答道。
王华安心的坐了下来。
原来这王华祖上来自晋朝的光禄大夫王览,后来比较有名的有王羲之,本来是琅琊人,后来晋室南渡,王羲之迁到了山阴,再后来又迁到了余姚。
王华,字德辉,别号实庵,曾读书于龙泉山中,又称龙山公,气质醇厚,平生无虚言假行,与人无众寡大小,待之如一,警敏绝人,读书,过目不忘。其父王天叙,胸次洒落,自比陶靖节,林和靖,其母岑氏。
这时的王华刚过而立之年,添得新子,不禁心情大悦。正思给儿子取个什么名字时,王华的母亲岑老夫人说道:方才我做了个梦,梦见一神仙衣绯玉,云中鼓吹,将一幼儿交给了我,然后醒来就听到孙子的啼声。王华的父亲感到惊讶,遂说,那就叫云儿吧。过了几天乡邻都听说了这桩奇事,都指着王华家的房子说那是“瑞云楼”。
时光倏忽,不想王云已经5岁了还不能说话,家人都感到很奇怪,难道是哑了不成?一日,王云与小伙伴们在门外玩耍,爷爷王天叙在旁照看,有一僧人刚好路过,只见这僧人眉疏目朗,双眼炯炯,看着王云叹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然后步履轻盈,飘然而去。爷爷王天叙恍然大悟,要给孙儿改个名字,忽然想到《论语》有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不如改名“守仁”。就这样改了名字,然后就奇迹般地的能说话了,改名后的王守仁颖异顿发。一天小王守仁忽然背诵起陶渊明的诗句“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王天叙大感惊喜,问之,王守仁说“闻祖读时已默记矣”。王天叙暗道:孺子可教也!
又五年,在王守仁10岁时,父亲王华考中状元。第二年王华便接家人去北京居住。王守仁由爷爷王天叙领着入京,路经金山寺,王天叙遇到故交,畅怀豪饮,趁着酒兴打算赋诗一首,尚未成,旁边的王守仁说道:爷爷,爷爷,我有一首小诗,念给二位爷爷听听。王天叙道:好啊,念来听听。只听王守仁念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念毕,客人大惊异,又命王守仁赋蔽月山房诗,只见王守仁略微一思,便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周围客人咸叹不已!直目为神童,将来不可测。
到京后,王华便给王守仁找了家私塾上学。一日,王守仁和同学在长安街上行走,遇到一相士,相士一看王守仁便眼前一亮,对王守仁说道:我来给你看看相,你以后要记着我的话,看看是否灵验。“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大旨意思是王守仁经一番历练,层层递进,终将成为一代圣贤。此后,王守仁每对书就静坐凝思,想如何成为圣贤之人。
一日,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答:惟读书登第耳。
王守仁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十二岁的王守仁就此立下了志做圣贤的宏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