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牌外脑
王智远:从众思维。

王智远:从众思维。

作者: 智远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22:27 被阅读0次
本文共计6086字,从众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04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内容来源:王智远 ID:Z201440 

“多数人在决策的时候最常用的思考方式,

就是“从众思维”,通过大众的状态来决策自己的行为。

我们经常在微信群中看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当某个人发了篇文章链接,附带一些观点出来,激起了不同人群的思考,当这个观点被多数人认可或者质疑的时候,下面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比如:“支持”,某某说的非常的对,某某的观点我反对等。

那么这时,当支持或者反对其中的某一方群体基数较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从众事件”,后参与者可能根本不了解事情的本质,也会附和的吆喝,我支持,我反对等。

这个事情说明了,我们很多人都是有“盲目从众”的心理,这也是我们中国很多人通常的思维方式,这种从众的思维方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效果。

在职场上,你可能见到最多的就是“去大厂工作”,很多人以为去大厂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有的人去大厂是因为“给自己镀金”,而有的人去大厂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才华”,利用杠杆撬动更大的潜力。

你看,导向不同,结果呈现也是不一样的,从众思维的本质是没有对错的,只有是否吻合当下的实际情况。

大多数人都是有“主观上”的偏差,你与大众站在同一阵营,可能是为了某种虚荣心,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安全感。

可这种“虚荣心”,“安全感”恰恰是最为要命的,因为它会麻痹你的思维,让你不能有效的“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会带来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损失,慢慢的,自己就会成为一个不愿意多思考的人。

01.关于“从众”思维。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比如超市或者商场有东西在打折促销,无论人们需不需要,大叔阿姨们都会跟着别人买一些,因为觉得便宜或者某个方面占了优势。

又或者,去别人家里玩,看到许多人都用着什么东西,可能自己家里面并不需要,也会去购置一些,证明自己有,这些都是从众心理造成的。

从众心理,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随大流”,就是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

百科科普官方定义为: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后,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知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者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经过大量的表明,只有小部分的人能够保持独立的,不被从众,因为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如何产生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大的群体中,如果有一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而自己和他们有着不同的意见,那么就会感觉到自己“不合群”的。

这样就会有一定的压力,这个压力会迫使自己“屈服”,和大群体中的人保持一致,就形成了“从众心理”。

如果自己不屈服,则会成为群体中,“独立的个体”,这样所有人就会产生异样的眼光,而这种眼光的投掷,会让自己感觉非常的不适,多数人都不愿意做那个“被特别”对待的人,最终选择了“从众”。

一个最简单的现象,比如大家投票都选A候选人,我想选B候选人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我是异类,他们会不会攻击我,另眼看待我”,以现状的的具体情况,我只好选择妥协。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从众都是“坏事”,有的时候从众可以让我们在“众多人群中”看到虚实和事物本质,以及独立个体的反应。

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大概这几个特点:群体凝聚力越大,对个体吸引力越强,从众行为就越会发生。群体成员一致性高,从众行为越会容易发生。

个体自我评价比较低,从众行为就容易发生,个人依赖性越高,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情景越模糊,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聪明,都不能很好去适应生活中遇到每一种社会情景的未知。

从众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就是它的好处,比如自己看到一群人遇到危机在奔跑,自己是跟着逃呢?还是过去研究形势再决定呢。

场景不同,从众的类别不同:

在我印象当中,我人生第一次去西餐厅吃牛排,当时和好几个朋友一起,为首的朋友说了一句我要“八分熟”的时候,我自己当时愣了一下,直到如今还记忆犹新,心想,电视里不是常说“牛排要吃七分熟”么?

这个时候,其他的朋友也说要“八分熟”,于是,我只好说了一句,“那我就和他们一样吧”。

从隐含性的需求中可以看出,我是想吃七分熟的牛排的,那么我为什么会从众呢?因为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牛排,只是在电视中看到过这种场景。

既然其他朋友都说了“八分熟”,那我认定他们肯定是吃过的,而且自己也会产生“小怀疑”,七分熟是不是不好吃,但是大家都没有怀疑,自然我也认为他就是对的了。

从这件事情的角度,我的这种从众行为相对来说比较低级,从心理学角度,叫做“依从”。

我只不过是少说依从多数,接受他们验证过的某些东西而已。

在中国,很多连锁的理发店,美容中心早晨喜欢喊着所有的员工一起在外面喊口号,做早操,尽管从外部看来,非常的统一,有秩序,但是从内部角度,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么做。

有的人甚至会认为这件事情比较丢脸,但是没有办法,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他们还是这么做了。

而这种行为本质也是一种“依从”,但是唯一的差距在于,我们从表层看,他们的行为虽然一致,但其实后者有点被迫的意思。

但是部分群体不得不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这种利益不仅仅是金钱,也可能是面子等等。

比依从更高层一点的叫做“认同”。认同和依从表达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让人内化的过程。

02.从众思维形成的3大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产生从众思维的核心要素是“信息因素”,“环境要素”和“群体效应”,我们每天所处的环境,接收到来自外界的讯息,都可以随时影响到个人的决策和付出的行为。

信息要素产生的影响:

当我们处于一个模糊的环境时,其他人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界定情景。

我来举一个简单的案例,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如果突然迎面的人边跑边喊着“有老虎来了”,这个时候,你要不要和他们一起跑呢?

如果你跑,实际上并没有老虎,会觉得很愚蠢。如何不跑,但是真有老虎追来,是不是自己这个决策会更蠢。

当所有的情景处于一种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许多人本质是无法判断事实的真相的,而认知到真相最快的渠道就是“信息的来源”,通过别人(多人)当下反馈的讯息,快速决策。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有效而正确的选择。

通常我们通常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并将其看成“重要信息来源”,依此来指导我们做出适合的方式,这被称之为信息性社会影响。

信息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经验使我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是比较高的。

情况越是在模棱两可的时候,就越是缺乏参照构架,人们就越相信多数人的决策选择,然而影响的就是自身的行为,这也是信息要素对个人从众行为产生的影响。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环境要素产生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讲,人是一种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接纳,但是也必须遵守社会的相关规范,比如不同场景下的(行为,价值观和信念),这便是环境因素对于从众带来的“差异”。

当我们违反团体的价值观或者信念的时候,别人就会投来异样的目光,遭受到别人的嘲笑,惩罚,甚至被排斥。

工作场景中最为可见的是:“员工跳槽行为”。

当一个人从某个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接受这个公司的经营理念,使命,愿景,价值观,甚至于团队的氛围,而这一切就是“环境因素”所带来的认知偏差。

如果你要“我行我素”,保持“独立的价值观”,面临的可能就是“被排斥”,“不合群”。

我们如果想要继续保持自己在团体中的身份,或者获得团队的认可,就首先需要学会的是“从众”。

而这种从众,从本质发展角度,开始内心呈现为抗拒状态,到慢慢适应,到接纳,到参与,是一个完成的周期。

但是每个人都自己的独立“价值观”,从环境影响的要素中,整体自己可能呈现的是“从众状态”,但私下不一定是接受某个个体呈现的观点和行为。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群体效应产生的影响:

群体效应是“从众”最简单,直接的解释方式,影响群体方面的因素有8个方面:

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人知识的经验,个性化体征,性别的差异,文化的差异。

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凝集力就会更高,个人对群体的依附心理就会越强烈,因为个人是无法看到某个事件当下的本质和对自己的影响的。

当然其重要的因素也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受到的“教育”,”独立思考“,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一个最为简单的事情,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

“2019年,自媒体还值不值得做”?

这类型的观点,从2017到现在,每年都有,但是每年还是有人坚持,也有人放弃,这是为什么?

群体规模产生和认知差异带来的,有的人继续做下去,是发现了深耕垂直带来的红利。

有些人没有在坚持下去,是因为“大群体”在传播不值得做,他并没有思考何为“有效”,认为投入也是没必要,就放弃了,这就是“群体”对从众认知的影响。

从众能够让我们在无法判定某件事情的时候,依托别人看到现状,做出决策。

从众是个本身就带来“评价”色彩的词汇,其实多数会让人联想“从众”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人更应该去做到“不从众”,但从以上实际的角度,未必不算是一件坏事。


03.“从众心理”的营销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你想打开某电商APP买一款商品,当这件商品出现同质化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选择困难症。

这时,我们往往会采取数值对比的方法,来判定在哪个店铺下单入手,一对比“销量”,二对比“价格”,三对比“评价”,这几个数值成了我们最终选定哪样商品的关键要素。

这也是为什么商家总是喜欢在数字上花很大功夫的原因,因为商家深知,数字最多,从众心理就会发挥最大的作用,让你最终选择他的商品。

利用“数字”从众做营销:

智远认为第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从“数字”上去做功夫,我从电商角度来分析,其实不管你做的内容,图片,视频,卖点,最终都是围绕着“数字”进行的。

通过浏览量,收藏量,点赞量,购买量,评价量,你完全可以去列举出来浏览页的相关的显示数据,针对每一项数据进行分析,归档,然后去优化你的商品详情页,商品标题。

其次就是需要从促销和用户评价诱导去做优化,这样当某件商品的数量做的足够漂亮的时候,消费者就不不自觉的被吸引,产生最终交易。

假如自己是刚刚开始起步,数据一时半会可能没有那么多,这个时候某款商品的详情页怎么优化会更能抓住从众的心理?

智远认为我们可以设定在某个情况下,能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同样也能发挥从众心理,比如你可以选择展示,85%的用户选择二次购买,或者转介绍。

这样的介绍同样也可以让用户觉得商品不错,值得入手,你看那些手机新品发布的时候,总能把几千万像素,多少分辨率数值展示的更大,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利用“熟悉从众”做营销:

人都是有惯性思维,别人用的东西,当自己问别人“好不好”得到回答的时候,自己也会去入手。

为什么有些品牌的新产品总是喜欢请明星做代言?

因为在粉丝日常生活中,爱豆是他们最熟悉的人,粉丝的家庭背景,工作状况,日常生活等,粉丝都非常的清楚。

基本都会每天关注他们的信息,所以爱豆代言的产品也会值得粉丝的信任和追随。

当然自己的单品牌可能请不起明星代言,那么这个时候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了解顾客的画像是什么样子?

身边会有什么样的人,会接触什么样的人,他们崇拜什么样的人,把这些信息以另一种形式都可以呈现在自己品牌的自媒体微博,公众号上。

这些人最后都将成为你的用户,这也就是从众心理,利用“熟悉”,运用到营销中基础的手段。

你可以幻想下自己的消费过程,如果想买一件心爱的衣服,可是不知道如何选,很多时候我们会多选择几家店,或者咨询自己的朋友。

如果自己能够充分认知到这一点,就会理性对待。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理,那么就可以创造出从众心理,也就是说的“从众效应”,它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手段,从而去影响着80%的顾客购买的决策。


04.如何避免自己陷入“从众思维”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当长时间陷入“从众思维”,自己便不会有效的“深入思考问题”,凡事就会习惯养成,问问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的习惯。

当然,太过于“个性”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我们脱离团队,迷失自我,陷入自以为是的状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凡事多问自己内心“为什么”,从而有效的进行思考。

学会认清自己:

解决从众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认清自己”,找到人生每个阶段想要的是什么?

认清自己是每个人都要完成的人生任务,“认清”就好比是“觉醒”的过程,认清的本质是看清自己的无知,优势,劣势,找到人生所向的目标。

自我认知的形成,是我们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选择的基础,同时人们也正是在不同的尝试和选择过程中,才逐渐的认识自己,获得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形成,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经验累积”,而是一种“整合”。

在我们每个人结交了不同的朋友,尝试了各种类型的事情之后,内心会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职业规划,寻求人生意义的时候,背负哪些价值观和信念,哪些是可以定义自己的,哪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3个自我: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应该实现的我。

目前的现状,心理状态,身体状态是实际自我,我们希望拥有的特质,对自己抱有的愿景,应理想的自我:我们认为自己必须拥有的,底线的,不可失去的特质。

当我们意识到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有差距的时候,可能就会奋力的追求“应该实现的自我”。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保持独立思考:

要打破“从众思维”,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让自己每天好好反思,而是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寻求别人的帮助外,要去认真的结合自身的情况,去有效的思考是不是自己真正所需。

国外曾经有个调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我们一生有很多的不幸,其中有33%的错误是在于遵循别人,因此唯有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

除了要防止“盲目从众”,还要不迷信,不盲从,遇事找方法论,敢实践蛮多思考,通过论点,论证解决问题,而不是道听途说。

要做到“独立思考”,一要“不轻易被别人的言行所左右”,敢于怀疑,二要“尽可能了解事实的真相”,确立评判事物的客观标准。

多看,多听,再做决策:

除了保持独立思考以外,智远认为,多听,多看,“在做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很难摆脱大众舆论和心理的引导,商家都在让用户最上瘾,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做营销,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消费者。

而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会阻碍一个人的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也是很难避免的。

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去摆脱盲目从众这种”困境”,只需要做到“多听”,“多看”,“再决策”,相对来说就是一种很简单的事情。

当大潮涌进的时候,不要忙着去捞鱼,不要在不熟悉的领域因为懂得一点点皮毛就“大放厥词”。

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随意的评论,这样你就会盲目“从众”,若真需要发表看法或者采取行动而无法避免,那就潜下心来仔细了解和研究,

当自己能够客观的去看待一件事物,有强大的知识,独立的人格去思考时,就能够很大程度上摆脱从众的意识了。

核心观点:

从众效应的核心是,减少风险,分散责任,同时减少了需要应对风险责任所需要付出的各种精神注意力和行为的努力。

总体来说,从众是一种相对付出小的懒性行为,但是因为从众风险低,压力小,所以大部分人都会从众。

从众思维没有对错,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关于幸会社club:

互联网社群服务品牌,靠谱的互联网圈子,已经有830人+找到组织,社群注重于“交流””对接”“异业合作”,覆盖职业包含媒体记者,运营,市场公关,品牌营销等,职场年轻人的充电站。

相关文章

  • 王智远:从众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04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内容来源:王智远 ID:Z201440 “多数人在决策的时候最常用的思考方...

  • 《复利思维》读后感

    今天看了王智远的《复利思维》,我对复利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总结了复利思维包含了时间复利、学习复利、认知复...

  • 王智远:被动收入。

    公众号:王智远 ID:Z201440 这是智远的第090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你需要的不是短期的兼职 而是长期的发...

  • 王智远:沉没成本。

    公众号:王智远 ID:Z201440 这是智远的第074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只有有勇气做出改变,才有涅槃(nie...

  • 王智远:逆向思考。

    这是智远的第080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学会逆向思考, 更有效的让我们直逼问题的本质。 “横看山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 王智远:免费最贵。

    这是智远的第081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所有免费的东西,都有一种看不见的价格”。 打开一个APP,看到了一款商品确...

  • 王智远:矩阵成长。

    来源:王智远 公众号ID:Z201440 这是智远的第07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如果你在长时间内成长放缓 可能陷...

  • 地摊新经济学:做不做地摊,都要拥有“地摊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01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文章:王智远 幸会社club ID:Z201440。 “摆地摊”人人可以做...

  • 从众思维

    通略咨询【借鉴】-闽商企业经营管理、在线商学、信息化系统服务商。每周我们将记录分享咨询工作过程的心得和感悟。400...

  • 王智远:品牌定位模型。

    本文共计11358字,“品牌定位360度模型”。 “品牌的定位能够将产品转化为品牌 以及发现自己的目标群体,建立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智远:从众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nd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