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栩然
今天我准备给大家讲几个藏在心底的真实经历,然后说一个我思考很深的问题。
1
初中的时候,曾经懵懵懂懂地对一个姑娘很动心。
在那所学校里,她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身材高挑,肤白貌美,成绩优异,还能写会画,是当地很有名的小才女,家庭教育甩我们这种野路子几条高速路。
关键是特别傲娇,几乎从来不跟男生接触,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范儿。
我当年因为学习还不错,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和她还有一些接触。
也互相送过一些很中二的礼物。
但中学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
一晃十年过去,我都工作好几年后,有一天突然惊喜地收到了她给我发的电子邮件。
才知道她研究生去了港大,毕业后就留在了香港。
前几年一直断断续续偶尔联系。
几年前,她在香港结婚了,给我发了很有烟火味的邮件。
邮件里的话让我感慨万千。
她写道:
哎呀,不知不觉都当了快两年的Z太。
想想我刚结婚的时候,楼管跟我说了好一段时间的“Z太,早安!”我才反应过来是在跟我说话。
我之前在家感叹说稀里糊涂就嫁作人妇了。我老公说,想特别清楚透彻之后,多半啥都做不成了。
有些事,今天觉得是重大抉择,明天却变得不过如此。有些日子,看起来好像是平常时光,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
得与失,不是那么容易能看清楚的,也不用看太清楚。
所以何必烦恼,何必缅怀,何必期盼。
我觉得实现世俗理想也是一种成就。
诗和远方就在世俗的一个个小愿望里。
现在的我,盯着股票基金,攒着首期买房,计划着圣诞家庭旅行,kindle里读着几本日本主妇收纳整理书。
我也快三十了,我既不想装嫩,也不想太沧桑,就欢欢喜喜地做个世俗的女人,在地铁上旁若无人地补口红,世俗得热热闹闹舒舒坦坦。
我觉得挺好。
2
说实话,我觉得也挺好。
只是没有想到,曾经在中学的时候,一度还想着以后会和她怎么怎么样,结果一转眼就十多年再也没有联系。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当时用的邮箱是雅虎邮箱,一段时间没登陆,雅虎邮箱关停了,我和她就这样彻底失联了。
距今又已经快三年了,似乎此生再也不会见到,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影响。
回想起初中的时候,曾经那么的愿意和她聊天,曾经那么的希望和她多见面,就觉得不可思议。
原来,时间真的可以让很多东西变得淡如白水。
知乎上有个经典问题: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知友@我桃桃渡河而来引用了一句互联网上的话回答说:
“每个人都走在人群里,你走得离我远了,就会离另外一些人更近了,未必不是好事情。”
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转换朋友圈子的过程。
不是你走得太快,让别人跟不上了;就是别人走得太快,你被留在原地了。
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文章里分析,开启一段友情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大量的非主动接触。
也就是不用特别努力和刻意制造,彼此就能经常见面或者交流。
所以,你才会在某一段时间和你的同学,室友,同事,邻居成为好友。
因为他们不需要什么刻意的安排,就会反复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我们的很多“好友”,其实指的其实就是这种朋友。
而这样的朋友,随着环境的变化,只要不再具备“反复出现”的条件,关系变淡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回头去看,多少我们学生年代觉得“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同学。
这个一辈子,最后就定格在了“毕业”。
3
我上小学时,曾经有过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曾经无话不谈。
小学时暑假的生活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我睡在他家里,另一部分他睡在我家里。
很热的天气里他带我去山里的水洼泡澡,两个十来岁的孩子赤条条地躺在水草里,挠胳肢窝笑成一团,扯下大把的水草往对方嘴里塞。
等到回去的时候,发现背上一道道布满了水草割下的血痕,又痛又痒。
他父亲拿出瓶烈酒,在我们的背上抹,一边喊痛一边开心地笑。
高中他辍学开始上班,高二和高三经常跑来找我,他的一塌糊涂的感情和生活经常让我疲于奔命。
有时半夜十二点都还在外面淋雨,只因为和女朋友吵了架;有时突然倒在路上,因为陪酒陪的胃出血。
在他欺骗了我很多次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地要和他断绝来往。
他给我写了一张纸条:
我们怀抱着同样的梦想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里有的梦想升起有的破灭
从此,他离开县城去了大城市“闯荡”。
又过了很多年,他终于混出了名堂,西装革履满脸油光的回到家乡。
那时候我还在苦逼的读大学,因而没有见到他衣锦还乡的样子,也就没有见证不久后要债的人去村里拆他家房子的尴尬情景。
他的“成功”主要来源于在外的各种坑蒙拐骗,直到被骗的人打听到了他的真实“底子”,找上门来,才将他再一次打回原形。
几年前,我辗转听到了他的最新消息,已经跑到了外省,至于干什么去了,已无从知晓。
他给我写的那张纸条,十多年过去了,我仍保留着。
但我们俩的人生却注定不可能再有交集。
所谓的朋友,最根本的其实是彼此之间的交集。
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应该是三观和见解认知上的交集。
只有当你们的三观和认知见解始终处在同一水平,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
与其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不如相互远离。
很多中学QQ群和大学微信群,往往在三年内还有一定的活跃度,超过五年就可能变得鸡肋。
只有偶尔几个人还在坚持着很久一次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另有一些人会偶尔发发广告,除此之外如同一潭死水。
我当年还不太明白,为什么原本无话不谈的一群人,在几年后即使有最先进的交流工具,却变得无话可说?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因为说来说去都是大学里那些事。
是的,你们曾经一起逃过课,曾经一起开过黑,曾经一起打过架,曾经一起逛过街,追过同一个男明星……
然后呢?总不能每次在一起聚会聊天,就只谈这些过去的事吧。
当双方的人生经历、交际圈子和眼界格局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互之间也就没有什么新的信息可以交流了。
4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栩先生”不是一个职场成长类的号吗?为什么今天会写这些看起来和个人成长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其实,写下这些的第一个目的,是想告诉大家:
虽然我整天在公众号上和大家分享该如何成长,如何应对职场和社会,如何驱动自己不断进步。
但根子里,我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有着普通的过去,有过很多乱七八糟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我也曾经对过去恋恋不忘,甚至长时间地沉浸在回忆里难以自拔。
很多人之所以舍不得过去的朋友,其实只是放不下过去的自己。
每一次深层次的回忆,都是打开了一次情绪的阀门,忧伤、难过、悔恨……
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伴随着回忆,将你淹没其中。
但这些消极情绪,对你处理现在的问题和面对将来的问题,毫无帮助。
在一本心理学的书上看到:
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回忆的泥潭中,是因为回忆中的体验都是我们熟悉的,即便那是让人痛苦的体验。
但是因为它熟悉,我们还是愿意不断重复它,因为熟悉可以带来安全感。
当我借助各类心理学的书籍,真正意识到不断重复地回忆,只不过是让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去体验那种情绪放肆的感觉,而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不起任何作用的时候。
我第一次开始尝试为自己的回忆上一把锁。
我开始避免深夜不睡,开始试着用各种阅读、电影、运动填补睡觉前的空余时间,不让回忆有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是一个漫长的“刻意训练”的过程。
但无论怎样,我做到了。
在多数时间里,我很少回忆过去的那些人和事。
从控制回忆入手,我学会了更好地控制那些消极、低落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也是造成生活或工作失控的深层次根源之一。
这才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最想和大家交流分享的成长心得之一。
有太多人在知乎、在公众号甚至在社群里咨询我,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充满正能量。
方法当然有很多,比如寻找人生目标,坚持自律,建立正向反馈,健身跑步,保持身心健康等等。
但还有一点,我没有和大家分享过。
那就是要坚决的对人生进行“断舍离”。
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人生中的很多人和事,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不需要再惋惜,再纠结,甚至再回忆。
就像坐公交车一样,每一站都有人上也有人下,能陪你走到最后其实只有司机(家人)。
你每疏远一批朋友,往往也意味着你认识和链接到了另外一批朋友。
你不能永远只活在过去,要对未来认识的人,始终抱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你的朋友圈更迭越快,也意味着你的成长越快。
而那些历经多次更迭仍然沉淀下来的朋友,才是值得继续交往下去的人。
5
这个思维方法,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应用。
那就是,成年人永远不要在一个新的场合里,去强行尝试“合群”。
小孩子没得选,如果被孤立了,很可能身心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成年人,应该要学会去主动拥抱“孤独”。
尤其是在职场里。
很多人并没有明白,公司招你来是要做事的,不是要你来交朋友的。
本质上,你既不需要讨好别人,也不需要畏惧别人,你的任务只有一个:干好工作。
除此外,再学点东西,养家糊口。
通俗地来说,就是八个字:学习成长,干活拿钱。
至于其他的什么人脉,合群之类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这八个字基础上的。
你工作干的不怎么样,即使你把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发展成了把兄妹也没用,真正出问题的时候,谁也不会帮你分担,换了家公司还得重头来过。
你负责的工作推动有力,落实有效,即使你每天都是独来独往,私下里与同事从无交集,也不要紧,你依然可以混的如鱼得水。
——不是你与人为善、谁也不得罪就叫人际关系好。
——不是你逢聚会必到、到必买单才叫会做人。
——更不是你天天跟这个谈心、请那个吃饭才叫建立人脉。
一个有目标感,内心有定性的人,不需要和所有人都成为好朋友。
工作时间里,大家是点头之交、邮件之交、电话之交,工作之余,可以没有任何交集。
相反,那些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和同事一起吃饭、K歌,几年下来毫无成长的人,才是最傻的人。
我当年刚工作的时候,第一任领导曾经告诉了我一个至理名言:
不要和同事搞成一团。
而这句话,也是当年他的领导告诉他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沉淀,他还是认为这句话是对一个新人最有用的。
过多的同事聚餐,既耗费精力、占据时间,也容易将自己卷入职场纷争中,甚至会有被迫站队的风险。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给自己划定原则,学会说不。
不要担心被同事孤立,这只会进一步塑造你在职场里鲜明的性格。
真正最容易得罪人的,是毫无原则的人,同事聚会你参加了十次,哪怕有一次没有参加,别人都会觉得你“不合群”。
这玩意儿就像喝酒一样,你一开始就滴酒不沾,大家反倒不觉得什么;你开始时来者不拒,后面只要有一次不喝酒,别人就会觉得你不给面子。
6
最后再多说一点。
这样的思维方式,还帮助我更好地去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烂人”。
什么是烂人?就是总给你找麻烦,你短时间又摆脱不了的人。
比如一个作息习惯和人品都很差的室友,一个对人苛刻脾气暴躁的领导,一个心机很重处处针对你的同事。
当你看清了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逐渐变淡的本质,心态上就会好很多。
遇到这样的人,就有了更积极正向的应对方式。
当你将自己的目标定的更高更远,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一个两个这样的人,又有什么打紧?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再难相处的某个人,也不过就是你生命中的某个过客罢了。
领导又如何?老板又如何?
在这个场景里,这个环境里,看似永远要受压迫下去。
但只要你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一两年内积累了足够的底气或者遇到了机会,马上转身离开。
几年后,谁还认得谁?谁还记得谁?谁还搭理谁?
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如何与这样的人“斗智斗勇”上,这是对时间最大的辜负。
一个人格局越来越大的迹象就是:不恋过去,不求合群,不争小事。
我经常去举岳云鹏的例子。
他当年在饭店端盘子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主管故意整他,同事欺负他(这种地方,其实内斗非常严重)。
他在那个饭店里,再怎么和别人勾心斗角,拉帮结伙,斗来斗去就算赢了,无非也就是端盘子的时候没人找茬了而已。
但当他跳出这个圈子,走向更大成功之后,他完全可以去把那个饭店买下来,让当年整他的那些主管、厨子、服务员一起滚蛋。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么做了。
所以,年轻人,心眼别太小,脸皮别太薄。
格局一定要大。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