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余华老师曾对中国式催婚做过这样一段解读:
“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
过得幸福不幸福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
有钱没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婚结了。
父母催你结婚的意义就在于,你只要成家了,他们做父母的责任就尽完了。”
短短几句话,把父母在催婚这件事情上的心理状态写得如此透彻。
在父母的眼里,结婚就是人生中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只要这件事不完成,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至于其他的,自己在婚后会不会快乐,会不会受伤,会不会幸福,根本不是那么重要。
一旦自己妥协了,婚后所有的苦与乐,悲与喜,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父母并不能为自己的婚姻承担任何责任。
02
作为一个长期和家里“斗争”的单身人士,我看到了父母所期待的结果。
他们认为,结婚生娃是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只要在他们的有生之年,我没有去完成他们眼里的这项“任务”,那我做的其他所有事情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通过催婚这件事,我也发现了父母身上存在的5种心理状态:
1、缺乏独立的思想
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难以改变的,家庭的传承、固有的经验、时代的背景等等,都在左右自己的思想观念。
而自己从未独立思考过这些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只能经过大多数群体的认同而加深自己的观念。
2、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在他人身上
不可否认,父母那一代“自我牺牲式”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他们会把自己对人生所有的期待都投射在子女身上,期待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看着自己的后代来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新鲜感。如此,他们才会感到人生算是圆满了。
3、盲目的攀比造成的心理压力
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少不了面子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攀比心理。
对于父母来说,最明显的攀比心理就是自己子女的状况,包括学业、事业、婚姻等。
一旦子女大龄未婚,被人问及到这个问题,父母就会觉得没有面子,感觉自己抬不起头。接着就会把自己的心理压力转移到催婚这件事情上。
4、对未来的恐惧心理
对未来的未知,自己无法判断和不能掌控,是产生恐惧心理的根源。
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去的时候会有人照顾和陪伴。他们认为,只有婚姻才能改变自己孤独终老的状态,唯有结婚这条路才是应对孤独这个问题最完美的解决办法,并以此来转移自己对未来的恐惧。
5、对幸福的幻想
人对幸福都存在着幻想,甚至认为只有婚姻才是幸福的标准。
按照父母的想法,找个人结婚生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幸福。但是,生活中的幸福往往都是从经营细节开始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琐碎,都会成为矛盾的根源。
但是,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自己幻想出来的结果。
03
催婚这件事不仅暴露了父母辈的心理状态,更是折射出了他们自己的人生状态。
从我父母的人生状态中,我也看到了一个人最真实的写照。
1、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其实与婚姻是无关的。
父母认为的结婚才是真正的幸福,但是周围大多数人的婚姻状态都狠狠反击了这个思想观念。
无论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都开始走向了离婚,包括他们自己也选择了离婚。反而现在一个人过得更加自在。
2、攀比的结果并不能让自己好过。
虚荣心是人性中的祸患,盲目地攀比只会伤人害己。
从我妈的攀比心理中,我觉察到,她把对人生的无力感都转移到我的身上,这不仅让她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也对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攀比并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只有自己过得好与不好,才是最真实的真相。
3、幻想的幸福都输给了现实。
曾经,我也对婚姻充满了幻想和希望,但是家人和周围人的真实现状,以及我自己的感情经历,彻底让我认清了现实。
我爸从离婚到再婚,到再次离婚,闪婚闪离的速度都让我感到讶异。这无非是他抱着对婚姻的美好向往,最后在现实中却过成了一地鸡毛。
幸福并不只是停留在幻想,而是要靠自己一点一滴去创造出来的。
这样的结论,乍一看显得很悲观,但也却是我看到的真实状况。
我从来不排斥婚姻,但也正是这样的现实让我变得清醒,而清醒也能让自己以理智的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这也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觉悟。
对婚姻的态度,始终保持清醒且不将就余生,理性且对自己负责。
我是懿非宇,一个归隐田园的自由写作者。
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划人。
专注自我成长,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