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典爱情小说,几乎没有真正的爱情,《天仙配》是仙女看中董永路上拦住,由老槐树做媒结婚,没有恋爱过程。《西厢记》张生看到催莺莺漂亮,动的是色心。《牡丹亭》更是小姐的春梦一场。真正描写全过程的爱情的小说,《红楼梦》是第一部。
《红楼梦》脱离了才子佳人的俗套,宝黛爱情脱离了色,纯粹用情,整个过程就像一曲小夜曲,听来美不胜收。他俩的爱情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懵懂时期,二是觉醒时期,三是平稳时期。
一、懵懂的喜爱
黛玉进府时大约八岁,两人第一次见面,似曾相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说得真是太妙了,用现代话来说,两个人一见钟情,情不知从何而起,一往情深。两人在一起吃,一起住,两小无猜,不分彼此,这是贾母为他俩提供的机会,屏蔽了世俗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懵懂中暗生情愫。
宝姐姐来了,同时来的还有金玉良缘的传说,黛玉父母双亡,在贾府只有贾母和宝玉是最亲近的人,看到宝玉要被人夺走,林黛玉就有危机感。同时薛宝钗出场就是个姐姐模样,识大局,懂人心,得体大方,简直是妇德、妇容、妇言、妇工的典范,人人喜欢她,林黛玉有了失落感和嫉妒心。
这时的贾宝玉很博爱,不管男的女的,见到美好的形象就喜欢。他喜欢秦钟,蒋玉菡,都是长得好看的普通少年。宝玉和秦钟不一样,秦钟对女子并不多情,在秦可卿出殡那天,凤姐带宝玉去村子里解手,宝玉看到二丫头,央求她纺纱给他看,很尊重。秦种看到二丫头活泼漂亮,暗拉宝玉说,“此卿大有意趣”补宝玉骂,“该死的!再胡说,我就打。”
宝玉得贾母宠爱,王夫人的疼爱,姐姐妹妹们也都喜欢他,他便认为别人喜欢他理所当然。他和袭人说:“比如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如今趁你们都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地方,随风化了,自此不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宝玉还很尊重女孩子。有次在东府看戏,全是热闹戏,看得没劲。想起小书房里挂历着一轴美人画,美人会不会冷清寂寞,便走去望慰她一回。不想撞到小斯茗烟按着一个女子在做好事。宝玉大叫一声,踹门进去,丫头羞得潢脸通红,宝玉叫她快跑。然后问茗烟,她的岁数,茗烟回答不清,宝玉说:“连她的岁数也不问问,别的自然越发不知了。可见她是白求恩认得你了,可怜,可怜!”
黛玉也知道他博爱的个性,所以不放心,她时时试探,处处用心,又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所以时时闹小性子,生气哭鼻子,她要的是宝玉给她一个放心。她说:“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不过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她的眼泪不为别人流,全是为了宝玉而流。
只要不触碰宝玉这根弦,黛玉是个很有趣的人,宝钗是做人滴水不漏的人,这种人就像戴了假面具,感觉城府很深。黛玉更真实,也大气,坠儿去潇湘馆,恰好黛玉房里在给丫头们分银子,黛玉抓了两把给坠儿,不知有多少数。香菱想学诗,黛玉真诚地教她。湘云和妙玉开始时不喜欢她,时间长了才看出她的可爱和纯真,中秋夜在凹晶馆一起联诗诉情。
书中有三个人会说段子的人,一个是刘姥姥,一个是凤姐,还有一个就是黛玉。端午节时,怡红院里晴雯因不慎把扇子跌落地下,被宝玉说了两句,晴雯因说宝二爷脾气大了,踢了袭人,又来骂她,闹将起来,搞得宝玉要打发晴雯走,袭人,碧痕、秋纹、麝月等众丫头都跪着哭泣。黛玉来了,一见这情景,笑道路:“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不成?”一句话就让宝玉和袭人嗤的一声笑了起来。
儿童时期的好感还算不上真正的爱情,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只是懵懂的喜欢,黛玉对宝钗的嫉妒,既有心爱的玩具被人分享的不快,有才华被人压下的不甘,还有无依无靠的不安,所以小心思特别多,免不了多思多想多敏感。宝玉是所有的姐姐妹妹都有喜欢,待黛玉多一分亲近,既有同吃同住的缘故,有黛玉才貌出众的因素,更有黛玉从不用世俗的经济仕途来要求他,被他视为知己。里面虽然包含着情,但还未上升到排他性的爱情。
二、觉醒的情爱
黛玉意识到爱情,是和宝玉共读西厢,被里面的情愫打动了。读完后,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听到女孩子在演习戏文,“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停了脚步,听呆了。又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再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着,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你在幽闺自怜”,更是如痴如醉。一时联想到许多的情诗戏文,凑聚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她从戏文中看到了自己的心事,原来这就是爱情,恼他、想他、怨他、喜他,原来内心是爱他。想到自己孤苦伶丁,不禁自叹自怜,想到宝玉,又是情丝缠绵。
宝玉察觉到爱情,缘于看龄官写蔷。那天他在园中闲逛,来到蔷薇花架下,听到有哭声,隔着篱笆洞儿,看到一位象林妹妹的小女子在地下划蔷字,一遍又一遍地写着蔷字,直到下雨淋湿头发和衣衫都要不觉, 那份执着、痴迷、愁苦,把他看呆了。后来他去梨香院想听龄官唱曲,发现雨中写蔷字的女子就是龄官,龄官说嗓子哑了,不肯唱。宝玉好生奇怪,他自认为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公子,龄官居然会拒绝他的请求,而且宝官说,“蔷二爷来了叫她唱,是必唱的。”
片刻之后,贾蔷手里提着个鸟笼子,上面扎着个小戏台子,并一个雀儿,兴兴头头地往里走着找龄官。那雀儿名叫玉顶金豆,会衔旗串戏台,一两入钱银子买来讨龄官的欢心,众人看那雀儿表演都称有趣,独龄官冷笑两声,赌气仍睡去。贾蔷百般陪笑,龄官只是埋怨,弄了个演戏的雀儿来打趣她们。贾蔷发誓赌咒,又是放生雀儿,龄官又是咳嗽,又是流泪。贾蔷要去请医生,龄官叫他,“站住,大毒日头底下,你去请了来,我也不瞧。”
宝玉看到龄官和贾蔷的情形,不禁又是看呆了,这分明是黛玉的使小性子,和自己的赔小心的重现,原来这是爱情,爱一个人就是心里只有这一个,旁人视而不见,哭也好,笑也好,都为这一个人。宝玉本以为趁着姐妹们都在时,他死了,众姐妹的眼泪流成大河,把他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原来不会,各人只得各人的眼泪,他也只能得一个人的眼泪,那个人就是黛玉。
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被贾母驳回了。张道士要了宝玉的通灵宝玉给道众观看,回礼中有个金麒麟,宝玉听见史湘云有个小金麒麟,便揣在了怀里。黛玉心里起了疑心,宝玉心中也不自在。回来后,黛玉和宝玉最后一次想相互试探,因误会而闹得不可开交,惊动了老太太、太太,贾母急得抱怨说:“我这老怨家是那世里的蘖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饥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的话传到宝黛的耳中,好似参禅了一般,人虽居两地,情却发一心。
三、心灵的共鸣
黛玉葬花后,听到宝玉诉衷情,已是彼此放心,不再闹别扭。宝玉挨打后,到了晚上,巴巴地支开袭人,让晴雯送两方旧手帕给黛玉,此时俩人已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从此以后他俩再也没有闹过别扭,深埋在心底的爱情都体现在日常的关心上。
黛玉拿到旧手帕,立即体会出手帕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可喜的是宝玉领会她的苦意,可惧的是令人私相传递给她,可愧的是自己好哭使小性子。如此思来想去,也不顾嫌疑、避讳等事,便在旧手帕上题了三首诗。这旧手帕就是定情信物,他俩之间不需要金锁配灵玉,也不需在金麒麟这些世俗之物,只需要最日常的手帕和最擅长的诗文。
宝玉讨厌读书,并不是不读书的无术之辈,大观园题词就显露出卓句越的诗才,和男子们的交往中也处处出彩,但他不喜欢经济仕途,认为这是国贼禄鬼之流,沽名钓誉之辈。这是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是阻力重重,孤独寂寞的路,而黛玉恰恰就是同路人,都是正邪两赋之人。
黛玉“放心”以后,两个人的感情生活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首先是相互关心。黛玉发现宝玉吃胭脂的痕迹,帮他擦了。宝玉担心黛玉午睡积食,给她讲故事解闷。其次是相互信任。有误会时,只需解释清楚就好了,宝玉会主动解释沟通。第三是相互尊重。尊重各自的优点,也包容缺点。宝玉知道黛玉敏感,爱使小性子,也知道她的担心,会想办法让她放心。黛玉尊重他博爱的个性和无意仕途的志向。爱情就是两个人相处很舒服,就是优点和缺点都爱,黛玉和宝玉做到了。所以宝玉会在梦里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的?我不认金玉姻,只认草木前盟。”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四、结语
宝黛爱情是石破天惊的举动,是违反当时社会道德的行为。那个时代贵族女子不仅不可以自己谈恋爱,而且不可以见年轻的男子。林妹妹敢于突破这种道德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是值得人敬佩的。不仅如此,她很早就有生命意识,黛玉葬花体现出她对人世的看法,花落人亡两不知,如今葬花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生命虽然短暂,她还是选择去爱。宝玉从博爱到专爱,体会到黛玉不仅是同路人,还是灵魂知己,她的敏感和小性儿,在他眼里也是可爱,值得他加倍地怜惜和关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