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
换个角度 世界不同——观电影《房间》有感

换个角度 世界不同——观电影《房间》有感

作者: 乐活悠游 | 来源:发表于2016-05-04 08:05 被阅读0次

    《房间》是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的故事。

    该剧是一部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加以解读的电影。在我看来,我看到的更多是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当记者问乔伊(女主,饰母亲),有没想过叫关押她的人把杰克(男主,饰儿子)带走,比如留在医院里被别人发现,这样他就可以自由,这是一种最终的牺牲,这样的话,他就能拥有正常的童年。乔伊陷入了沉思,她自杀了(后获救)。她所有的精神支柱、信念瞬间崩塌,在她看来,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护犊情深竟然是自私之极,该死;长期以肉体换取最低生活保障,隐忍、屈辱,竟然毫无意义,悔死;竟然连这么简单的救子方式都想不到,羞死。自私程度高、智商指数低,实在无颜苟活于世。

    其实作为一位母亲,她有太多可以自豪的地方。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内,她待了7年,独自抚养儿子5年,他们没有闷坏,没有愁死,最重要的是没有活成野人。在年复一年的日子里,房间对她而言是“一片玻璃的世界”,但她却给了儿子整个世界。哪怕自己心情再难过,她都会以积极的方式教育儿子,在有限的空间,以无限的想象力,让儿子明白虚拟和现实,明白世界不止房间这么大,房外有人、屋外有天,同样的房间,不同的视角。每天起来,儿子都会跟电视机、马桶、毯子等房间的一切物品“say good morning”,连椅子都会给它们编号。在小小的房间里,杰克有运动(如瑜伽动作)、有游戏(如指哪打哪)、有故事(如爱丽丝梦境)、有娱乐(如电视)、有规律(如执行严格的作息时间),等等。而且还学会了很多创意十足的生活技巧,在逃脱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比如与人的眼神交流、把母亲的蛀牙含在嘴里、紧紧抓住纸条等。这一切,是在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内、在生活仅能最低程度保障的情况下、在逃跑基本无望的状态下完成的,母爱的伟大实在令人慨叹,有爱的地方必有奇迹。

    换个角度来看,记者的问题是以常人思维思考,但她恰恰忘了,能够作出如此丧尽天良的男人,压根就不是常人!你凭什么就一定认为,当他把孩子带出去以后,是送到儿童福利院,而不会就近掩埋!而后者恰恰就是最符合逻辑的处理方式,因为当小孩长大后,寻母之旅就是揭恶之行。指望一个如此无耻的人去做一件随时可能让自己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事,可能吗!退一步来说,就算儿子自由了,那她呢,任务完成、自暴自弃、抗争到底?最后香消玉殒,还是同归于尽?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或者结局好点,她最终获救,但因为长时间的与世隔绝,与人与事格格不入,又要四处寻子,新愁旧恨,如何安生?所以,乔伊完全没有必要自寻短见,至少儿子现在活蹦乱跳就在眼前,适应的比自己更快、更顺,还会给她力量之源(母亲自杀获救住院期间,儿子把长头发剪了,寄给她)。她居功至伟!

    电影在情节安排上,独具匠心。最后,母子俩在女警(很赞!绝对是一位办案能手、心理学高手)的陪伴下回到房间,儿子一件一件东西抚摸,一样一样事情回忆,一个一个“朋友”告别,对他而言,这是他的童年,有母爱、有游戏、有故事,他不觉得有缺憾,更多的是留恋和不舍,快乐是主基调。但母亲则不同,至始至终,她都只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冷漠地看着房间内的一切,不再踏入房间一步,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噩梦、伤心地是她的关键词。真正接受才能彻底忘却,看来,今后时光,她还需从儿子身上得到更多助力。

    正所谓:佛眼看人皆是佛,魔眼看人皆为魔。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相同的人在不同时间,所站的角度不同,呈现出来的天差地别。王国维先生曾经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事情本身无异,人的心态有别。甜蜜的日子,幸福地过,苦难的时光,乐观地活,处处有生机,人人皆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换个角度 世界不同——观电影《房间》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sr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