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旧县村)人。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着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与之商议,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思想成就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为此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
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
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用”天“来限制他。
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武帝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提出”调均“的主张。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提倡德治,进行”更化“。他的”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注:《春秋公羊传》又叫《公羊传》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 公羊高的著作,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