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来,喝了这碗鸡汤
比起富养,中国家庭最缺乏的是这一点

比起富养,中国家庭最缺乏的是这一点

作者: 清非 | 来源:发表于2017-09-16 22:29 被阅读45次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1)

    同事小林最近跟我吐槽她的相亲经历。小林挑挑捡捡,好不容易决定接受其中一个,却意外发现对方是一个"妈宝"。

    "妈宝男"外形不错,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性格体贴绅士,相处时也挺有感觉。然而,小林却发现他们微信聊天时有点奇怪,感觉有时候是另一个人在回复。一次他说漏了嘴,原来他们的聊天记录他一直都给他妈妈过目,甚至有些回复都是在他妈的授意下回的。

    小林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以前没谈过恋爱,老妈要给他把把关。

    小林说,你能相信现在一个二十大几的青年谈个恋爱,还要亲妈帮忙谈的吗?那是不是上床时她还要在床边指导啊?这妈管的也太宽了!

    的确是太宽了。后来,小林才知道,这个男人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的,大学、专业、职业,甚至外型,都是他们的杰作。

    “妈宝男”可以说是中式溺爱不可避免的悲剧。

    中国的父母总是操心太多,对孩子事事插手,表面上给了孩子很多爱,实际上却剥夺了他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与溺爱相似的是富养。

    "富养"理念的盛行,让中国家长拼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抢夺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孩子的业余爱好,不惜成本送孩子去开拓视野......就是希望孩子能跳脱"匮乏"思维,将来能够实现阶层的跃升,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细看这些"富养"的做法,无不加入了家长本身的主观愿望——“我希望你能变得更优秀、更有社会竞争力!”

    "我可以不成功,但是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我更出息!"是很多中国父母的强盗逻辑。

    (2)

    虎妈蔡美尔,就曾用严苛的教育方式,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蔡美儿为两个女儿制定了十大戒律,采用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她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她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凡事必争最上游。

    7岁的小姑娘,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

    大女儿五年级时,有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蔡美儿就每晚让她做2000道速算题,她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周之后,女儿次次稳拿第一。

    这种教育的效果就是,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

    长女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次女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现在17岁的长女在哈佛大学读书。

    至于为什么要如何严苛,蔡美尔说,自己是第二代移民,她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初衷看似很伟大,她的"作品"看似也很完美,但依然掩盖不了其中强烈的违和感。

    很多人,包括很多中国家长都对蔡美儿的教育方式极力抨击,认为她太过极端,并不能代表中式教育。

    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家长没有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按照自己设想的轨道成长?

    曾有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位父亲将自己的儿子从二楼扔下去,原因竟是儿子只考了第三名。一个没文化的父亲,将全部希望放在了儿子身上,要求他每次都考第一,每次考不到便一顿毒打。而这一次,他生生毁了一个孩子。

    虽说对孩子严格是为了他的将来考虑,其实是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走。

    这些打着"为了你好"幌子的感情,都是越了界的"控制欲"。

    (3)

    在网络上有一部漫画,讲的是"网戒中心"的孩子。

    小A从小就是一个个性独立的孩子,然而父亲却认为他不够听话,要将他送到"戒网瘾"学校。在他之前,哥哥刚从那里回来。

    他却发现哥哥有点不一样了。他变得沉默寡言,每天在家里小心翼翼,对父亲唯唯诺诺、言听计从,狗腿子一样取悦父亲,甚至还"出卖"弟弟换取父亲的表扬。

    小A终于被父亲送到"网戒"学校,并明白了哥哥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一进学校,手机全部没收。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用积分来决定学生是否需要接受"治疗"。

    食物很少,运动量很大,所有人都很疲劳,根本没有力气想别的。上课就是"洗脑",还有力气反抗、不听话的就去接受"治疗"。所谓治疗,就是打一种让人"变呆滞"的药水。

    更恐怖的是,学校还鼓励相互"监督"(即告密),谁有"危险"的想法,或者想要逃跑都会被举报,因而没有一个人逃出去,也没有谁敢对谁推心置腹。

    所有在这里待久了的孩子,都变得迟钝、顺从,不敢有想法,只会机械地执行指令,讨好"权威"。

    小A决定逃跑,并最终带领其他孩子逃跑成功。孩子们坐着车奔向了远离父母的远方,也意味着他们再也不会被父母控制。

    回到漫画的序章,作者抛出一个疑问:

    你要的是一个听话的"躯壳",还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的孩子?

    这句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4)

    关于控制

    KY作者罗勒说,只有失控感的人才想控制一切,安全的人是放松的。

    在一次家庭教育的公开课上,一个家长向导师提问:

    "老师,我让我家儿子愁死了。不好好学习,天天抱着手机打游戏,连饭都不吃。成绩下滑的厉害,现在干脆休学在家,怎么劝也不愿意回去上学。而且脾气超级大,现在我们两口子都不敢跟他说话......"

    台上的导师没有让她说完,而是问了她几个问题后,语重心长的说,"其实,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如果你能先控制一下自己,自己先做出改变,我相信孩子会很愿意跟你一起做出改变。"

    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你是否发现你的生活已经脱离了你的掌控:

    多年前的梦想,你至今还未踏出过第一步;

    工作不顺利,你只会抱怨时运不济,却从未想过改变现状;

    你一遇事就情绪化,对着爱人和孩子大吼大叫;

    夫妻感情不和,除了争吵与冷战,你想不出任何办法;

    你回家两手一摊,看电视玩手机打发时间,身材日益发福;

    你听着别人的成功故事,发现自己除了焦虑,什么感受都没有。

    ......

    一切控制欲,都来自于对自己失控、充满焦虑的生活的修正。只是修正的对象不是自己,而是孩子。

    不可否认,很多父母的确是爱孩子的,他们希望自己能替孩子预防风险,将一切变化和偏差扼杀在萌芽中,于是就凭借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为孩子当起了人生规划师。

    然而世事无常,本来就没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失控才是人间的常态。想要控制一切的想法本身就十分无知。

    (5)

    控制是一代又一代的轮回。

    而打破轮回的唯一方法,首先就是学会尊重,"不勉强"。

    我的同学G,家里有一位"控制狂"父亲。无论大事小事,一律要听父亲做主。他讨厌父亲的专制,也时时反抗,惹的父亲暴跳如雷。

    为了逃避父亲的控制,G高考之后就报了一个离家极远的城市,一年只回家一次。毕业之后,更是去了另一个遥远的城市。然而,每年一次回家过年仍令他感到煎熬。

    专制与对抗依然像以前一样,G痛苦的不得了。

    几年之后,G却忽然看开了。有一次,他目睹爷爷“命令”父亲去做某事,即使极不情愿,父亲仍然去做了。相同的被控制的感受,让他理解了父亲。

    他说,原来控制是有家族遗传的,打破这个诅咒的唯一办法,就是从我这一代开始,学会重视自我,尊重别人,不去强求别人,也不会勉强自己了。

    “不勉强”,是一种“平视”,是保持界限感。

    是不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对方,尊重对方的决定权。

    而对中国父母来说,则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转化。

    即从标准的制定者,期待的施加者,变成一个成长的观察者、人生的支持者。

    从一个“控制者”,变成孩子生命的“参与者”。

    (6)

    梁启超,近代学者、大家,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一生以“趣味”为根底,涉猎广泛,著述宏富,在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方面均有建树。

    他不仅是一个高山仰止的大师,还是一个牛逼闪闪的“家长”!

    "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说的就是他的九个孩子。

    梁启超是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更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家之主。然而,在家庭教育方面他却选择"放手",退居二线,不做遮阴的大树,只做一个孩子需要时的精神导师。

    他从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会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什么,而是尊重他们的独立性。他会给孩子提建议,却坚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作为一个父亲,梁启超也会为儿女考虑前途。他曾建议二女儿梁思庄学生物学,因为这个专业国内奇缺,但女儿表示不喜欢。

    他给女儿写信:“凡学问最好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式,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

    因为父亲的开明,九个孩子都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各有建树。每一个单独拿出来讲,都是响当当的"大腕"级人物。

    而梁启超,也与子女们保持了一生的亲密链接。

    有人说,亲情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觉得,好的亲情是一段高质量的陪伴。

    关心你的健康与安全,给予你爱和温暖。视你的生命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你的独特性,不过多介入,只从旁关注。带你认识这个世界,教会你发掘生命的乐趣,直到你长成一棵能够独立承担风雨的大树。

    最成功的人生,不过是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活下去。

    而最成功的父母,莫过于教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起富养,中国家庭最缺乏的是这一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wu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