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使用了“雷厉风行”的性格。本来决定十四号回家,后来决定十号早晨回家,现在已经坐上了回家的火车而且睡了一大觉,马上就要到家了。昨晚读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很久没有分享读书笔记啦,今天的心态浮躁到顶点。以回家这个结果终结。此刻心安静下来了。我曾想,还好我没有离家太远,若是以后有可能去了国外,再遇见此类心态,会不会立刻跑回家?
也许会吧。一旦我想起了做什么,必须尽快去做。这个性格中的点我说不上好坏,我只知道,大了,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这应该是我长大后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只记得以前高考作文备考时,曾被那句话深深的感动和震撼——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前以某一句话理解史铁生,今日读了整篇的文章,才发觉他并非活的轰轰烈烈,而是那么静那么静的活。那股子“静”正如“碳”的形成。在平静的地底下,经过亿万次的撞击而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他的文字,也是他那一日日在地坛,在内心经过许多旁人看不见的“痛苦碰撞”而形成的。
昨天在公交车上看到四川九寨沟地震的新闻。突然想起08年5•12大地震。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是灰白色的。那一张张孩子惊恐、哭泣的脸,虽然那时我也是个孩子,每一次看心里还是忍不住难过。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临死前给孩子发信息留言的母亲——“宝贝,妈妈爱你。”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为这位妈妈感动。她虽然只说了一句话,却讲了一个源远流长关于“母爱”的故事。
史铁生的母亲在他痛苦低落的那段日子,默默的在他身后守护着。送他出门,担心他不想活,时常在地坛里寻找失落的孩子……当史铁生明白他的“错”时,母亲已经不在了。但庆幸的是,他用笔,用思想撞开了一条“生之路”。他母亲一直想要他找出一条路,虽然不一定期望是这样的一条。他的母亲一定是欣慰的,他不但一直活着,而且也用他在地坛的思考鼓舞了更多的人。
读史铁生的文章,就像夜晚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在外奔波了一天的噪乱的心,在与夜空接触的那一刻,慢慢沉静。《我与地坛》中的思考让我想起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可两者的基调是全然不同的。一个是“哀静”,一个是“喜静”。这全然是出发点不同引起的。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却值得在生活中慢慢体味!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不能忘……”
曾经我以为“孤独、寂寞、失落”会因着和人群的接触而消失。后来我发觉,这些情绪最适合在书中的文字,在影片中的情感中搁置,或者握手言和。那些情绪不为什么而存在,它们如生命一样就是会存在。
生命有阳光,但阳光可能摔在地上,即使碎了也是温暖的。
生命有苦难,但苦难是长在人的岁月里的,因此才升华出故事。
哪个有故事的人,没有哭过?若没哭过,那他的故事何以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