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数据漫谈

大数据漫谈

作者: 刘建跃妙祈 | 来源:发表于2022-05-14 22:54 被阅读0次

大数据漫谈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它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尤其是,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有何借鉴意义?本文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大数据就是把所有的历史数据全部收集起来,然后根据不同的目的分类运用,以推测所有未来的可能性,以辅助人们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做出决策。

很多事,看起来很难,其实最好的方法都是现成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而且有效,这就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思维。

例如:有这么一位员工,工作了多年,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没有前途了,但又不知道什么有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然后他把智联招聘网站上所有的工作岗位全读了一遍。读完之后终于明白了,啊,原来这个世界需要这些人才啊。

今年新冠病毒疫情,很多朋友都失业,或者接近于失业。建议那些失业的朋友,也是先去一个招聘网站,把所有的岗位都读一遍,请记住,是所有的,所!有!的!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大数据,其核心是大和全,说白了,就是用最笨的办法,完全不挑不拣的全覆盖去替代样本和抽样,一改过去,用局部推测全部的做法。

大数据的思维是用足够多、足够棒、足够勤奋的努力去全面的记录、发现和发掘事物内在的规律。比如写作要有足够多的阅读与写作,100万字的练笔是个基础,学技能要有10000小时的练习,学外语要3000多个小时,背会几百篇课文打底。大数据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巧,而是力,力量的力。可谓是暴力拆解一切难题。要知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技巧都不过是花拳绣腿。

人们印象中,中国人的传统,特别喜欢用计用巧,号称巧克力。但其是如果你看看最讲谋略的书《老子》,其实倡导的却是“返朴归真”,最反对用机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里的“智”约等于“计”,这里的“大”与大数据中的大可谓异曲同工),“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昭昭,我独昏昏,我愚人之心也。”

还有被人们常常误读的《孙子兵法》也有类似的思想。战争,最终还是要用实力说话的,而不是用计谋。《孙子兵法》首篇《计》篇,全部讲的是实力的计算,而不是计谋。“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从来不讲什么以少胜多,而是要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取胜。“故⽤兵之法,⼗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真正的军事家如毛泽东,林彪,粟裕,彭德怀等,他们对军事实力的理解与重视程度远超常人。

实事求是,讲的是实,不是虚,做老实人也不是不动脑筋,而是认清现实,对自己诚实,绝不自欺欺人。真正打起仗来,练多少套路都不管用,力量,速度以及要害部位的把控以及实力的发挥才是核心!

所谓“出奇制胜”,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一句话,所谓“奇”(念ji),绝不是偏师奇谋,而是足够多的预备队,留有后手,这是最谨慎的军事部署,但却往往被误解为奇计淫巧。

那么,科技是不是奇技淫巧呢?这要看你有没有“机心”,即是否有投机取巧的心理?科学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任何技术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实验了几千次,尝试了几百种材料,等他积累够了足够多的数据,才试验成功了现今的灯泡。欧洲人再发明瓷器的过程也是数据积累的过程(详见吴军所著科技史一书),科学最重视观察,实验,记录,总结。这样才有数据的积累,有科学的进步。

要说大数据,中国人最讲究。我们中国人有敬老养老传统,因为老年人代表的就是一个更多的人生数据积累,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孩子的功课如何能够学好?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精力,就一定能学好。怎样才能让他们乐于投入时间精力?唯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愿意在这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再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坚韧,绝不轻易放弃,透彻理解学习的内容,而非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孩子需要鼓励,只有不断的鼓励,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

【怎么快速认识一个行业?用 google 搜索该行业的关键字,然后把前五屏信息全读完,或者,搜索该行业的100个关键词,一一搞懂。(麦肯锡的人都是这么干的)

怎么学习比特币?在 google 搜索“比特币”,把前五屏信息全读完。(有人干过)

怎么学习英语?钟道隆先生是一年之内听坏七八台录音机,写完几大把圆珠笔芯。然后,45岁学英语,一年之后当翻译!

怎么快速读完一本书?从第一个字按顺序一字不落地读到最后一个字。(李笑来,一字不落地阅读)没看懂?再来一遍。

怎么学习写作?多读,多写。(我们也在天天干)

怎么掌握一个新的 软件?找一本书,把里面的案例全照着抄一遍。(这样基本没有学不会的软件)】

列举这么多案例,要说应该表达清楚了我想说的话题。但是为了体现大数据的魅力,我想再补充一个案例,就是手机的后起之秀华为是怎样迅速赶上并超越众多国内手机生产厂家的?

我们知道华为的定位一直是面对电信运营商生产局域网交换机设备,进入手机市场已经是很晚近的事情了,但华为进来之后,很快就成为手机市场的翘楚,销量一度超过了苹果手机,成为全球第一。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它的一个战略叫“饱和攻击”,即聚集足够多的资源,专注做一件事情,把事情做到极致。华为在决定研发手机的时候投入了多少人力?两万人!

你知道同期小米公司的手机研发人员是多少?200人!同期,不算华为,全球研发手机的总人数也就2万左右吧。

让我们牢牢记住大数据的核心:投入足够多的火力,实施饱和攻击!相信你将无坚不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数据漫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xv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