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舍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这是吴军老师在《见识》说的一句话,其实类似的话听到很多次了。包括上整理课时老师也不断强调,断舍离的书也看了不少,但依然会买一大堆用不上的东西。因为减少和舍弃本来就反人性啊,所以即使早就知道却一直做不到。
物质的丰富,信息的发达,让我们在方方面面都有过量的选择。想想自己买了多少东西,除了刚开始用过两次后就一直放在家里占地方;买了多少衣服标签还没拆就不喜欢了;开始了多少事情却都没有完成。总是怕错过,怕漏掉,所以什么都去参与,有结果的却没几样。标榜自己爱好多,却没有一个说得出的特长。因为我们花在选择上的时间都要多余去做去使用的时间。反而身边那些专心做一件事,集中精力在一个目标上的人优势越来越明显,小事已经被他们做成大事。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自己有更多选择,犹豫,怀疑,比较,总怕错过更好的。有时候没有选择更幸福。
生命有限,我们不可能每件事都做到,每个优秀的人都认识到,也没有这种必要。只需要把能做的那两件做好,把在意你的那几个人放在心上。有限的时间只能做有限的事,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舍弃,学会做减法。
那么,如何做减法,从哪里开始?
吴军老师在《见识》里说“幸福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其他不过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是的,在面临重大抉择,比如婚姻,职业,考学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所做的选择是否已经偏离初心。只是这个初心每个人不同,所以我们要确定这个,什么对自己最重要,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同样的,在生活中的每个阶段我们都可以设定目标。目标设定后我们就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坚持做目标相关的事;第二件是舍弃甚至拒绝跟目标无关的事。很多看似非做不可的事,想通了其实根本没有做的必要。拒绝伪工作,拒绝形式主义,拒绝自欺欺人。
更具体一点,我们可以选择从一件事或者生活中的一方面来施行。一件事的话比如坚持写作30天。那么这个月我的业余时间就会首先用来完成这件事,其他事都会往后排,有的事等写作完可以去做,有些事后面就根本不会去做了,我相信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一个方面的话比如衣服,比如书。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次把人生的减法做完,最重要的是培养这种less is more的思维模式,转变自己的认知观念。不然我们只会陷在买买买扔扔扔的恶性循环里。当我们从一件事里发现做减法的价值,就不会再为拣芝麻而丢西瓜了。从一件事里找到做减法的方法就更有信心在其他方面也做到了。
自省完毕,专注拣西瓜,不为芝麻所动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