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看见》: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看见》: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作者: 世界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0-22 23:36 被阅读0次

    最近在拜读《看见》,断断续续读着,有时候在睡前,有时候在公交车上,有时候是中午午休时。没有看小说时的那种过瘾,也不似市场上常见的文学作品,这是另一种特别的感觉,有点说不上来。

    我很想写一写书评,但第一次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我没办法从柴静本身谈起。关于她更多的我看到的是采访周星驰时,那个让周星驰说了几句“谢谢”的柴静;还有那个书发布会上演讲讲的很好的柴静,以及采访关于“虐猫事件”中的柴静。但关于《看见》的柴静,我无法准确的给出一个定义,我甚至找不到什么词来形容她。

    唯一记得的是前几章节里的柴静,那时候她技巧生疏,处处都透露着“文艺”常见的“呆板”,时不时的冒出一两句让人意外的话在文中,不突兀反而瞬间拉近了距离。

    后面几章,我便少有察觉到那个叫“柴静”的影子了,似乎她成了故事的一部分,融合在了一起,和故事,也和读者融合在一起。

    至于故事,与其说是一个个故事,倒不如说那是一段成长的历程,在一个一个的新闻事件里,她成熟了。一点一点改变着,如果顺着书看下去是发现不了这一点的,这有点像是自然生长,她成长着,也在一个一个故事中习惯着这种成长。甚至,如果不跳出来我压根就发现不了这一点。

    这可能是类似“自传式”故事的魅力所在?但又和我所读的其他类似的又不同。在《看见》里,我不会期待什么,也很少焦急,更没有看到激烈的冲突,哪怕一个比一个沉重的故事,哪怕她确确实实发生着改变,但就是这么奇怪,好像一切都刚刚好。改变刚刚好,成长刚刚好,每一个角色的故事刚刚好,情绪和情感刚刚好。

    也正是这种刚刚好,轻易地就被代入,代入而不起冲突。仿若看见,仿若一切都可感觉到,那一字一字背后字面意思转化成了画面,画面的人活了过来,我在看见,我在感觉。

    一度停下,也并非是压抑或情感过于浓烈,而是似乎我就应该停下,慢慢去吸收,慢慢去感受,慢慢的和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融合。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比共鸣更真切,那不是一瞬间的感觉,更像是贴着皮肉的切身体会。

    事实上,在《看见》一书里关于“我”的部分并不太多,“我”更像是一个故事的见证者,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却又不只是见证,还有亲身经历的部分。此时,“我”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作为这个故事,不是主角,始终不是,却吸收着这每一个故事里的珍贵的部分。

    这很不正常,一般而言,要么就是旁观者,要么就是亲历这一切的故事的主角,但做到这种刚刚好的程度很难说究竟算怎么一回事。像邻家小姐姐,又不完全是,这太怪了,怪在真实,怪在这感受。

    兴许就像柴静在书中对赵铁林评价的那般:“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不粉饰,也不需要虚伪的怜悯。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用书里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

    兴许就是这种生命间的往来,这种近乎谦卑,这种不只是看见,而是感受,不只是知道,而是切身感受的往来,我忘了“我”的存在,“我”变得不再独特,而是和故事里的每一个人同频着,共情着,一起感受这世界的残缺和偶然。

    老实说,能够遇见《看见》,很高兴。

    初看时,兴许是个人经历代入的帮助让我有了期待,继而继续读下去。我不知道别人,但能够想象,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兴许我会放下这本书,也就没有后来的这些。我能想象到,如果早几年,或者换个时间,可能我真的就放下这本书了。很幸运的是,正因为这段经历,我得以“看见”这后面的故事,并随之一起感受,而不只是“看见”。

    这大概是一种缘分吧?或是“命运”?可惜我不信命运,也不信缘分。这大概就是某种偶然罢了。

    在某个年纪里,在某次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一段采访,听了一次演讲,涌起某种冲动,冲动之下买了书。在往后的一段日子里,并没有继续冲动的读下去,而是在某次很迷茫,迷茫而平静的情况下翻开了书。又恰巧看到了另一个正在经历着同样境况的“我”,不免期待,于是读了下去。

    大概就是这样了,如她所言,都是偶然——“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之后,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一字一句,都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同经历这“水溶于水中”的秩序中,残缺中,偶然间。

    是的,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这句话是文中的,也是我对于《看见》的绝大部分感觉。《看见》和“看见”,是两回事。

    爱伦堡说过:“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觉到它。”

    若柴静是借爱伦堡之言言己,那她做到了。《看见》就在那儿,不仅让人看见它,还让人感觉到它。

    这不是只在心头过一下,意识里停留一会儿,感觉是当下的,是切实的体会,感觉无法自欺欺人。是这样,就是这样,该这样,就会这样。

    所以,我断断续续读着,不是因为兴趣泛泛,不是因为故事不好,不是因为《看见》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它已经不只是“看见”,而是在带着我去感受,去感受这生命间的往来。

    这不是我所能预见的,这不是知道,这不是我以为,而真真切切的都在这,看见且感受着——“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末了,借原文中的话作为结束语: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鹿九

    2019年10月于厦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事实就是如此,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zc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