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信息】49-绿篱-文章仿写
【作业要求】根据课程Day4所讲内容,仿写一篇你擅长的类型文。可找一篇大号或爆款类型文进行仿写,须附上所仿写的文章地址。字数2000以
仿写文章题目:“迪士尼”摸臀事件:你的教育,正在毁掉中国下一代
仿写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r7Wj1bVPrf4-UzShqQbrGA
【我的仿写作业】
泰国五岁男孩不想上学,妈妈让孩子捡垃圾:“以毒攻毒”的教育方式不可取
前几天,我们群里的妈妈发了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位不想上学的泰国小男孩儿在大街上捡垃圾,妈妈全程跟随拍摄,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后,孩子自愿去上学了。
2班1组】+Day7【文章仿写练习】评论呈一边倒的趋势,赞扬妈妈通过不说教不打骂的方式让孩子自愿上学,实在是高明又文明的科学教育法。对此,我不敢苟同。
首先,这是手段、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以正常的推理看,目的正确,手段(也可以说是方法)正确,结果通常也会正确。
但同时还有类似推理,目的正确,结果正确,手段或方法似乎可以不必太在乎它的正确性。
好的目的和好的手段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但如果为了好的目的和结果,却可以不必在意手段的正确,那就是出现了逻辑上的谬误和道德上的缺失。
这个事件中,父母的目的无疑是正确的——希望五岁的孩子能够去上学;结果也是正确有效的——孩子愿意去上学了;唯独手段(通过让孩子体验捡垃圾的辛苦对比出上学的优越),虽不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但不妥当,不可取,不具有普遍价值。
接下来说一说这样做的问题。
孩子上学的结果达到了,方式上下点猛药似乎是正常的。这就好比“以毒攻毒”择其效一样,毒的作用变成了好的结果,也是治病的方式啊。这也是大多数人接受的原因吧。殊不知,这种只看表面效果,不考虑巨大风险和个体差异性的思维模式是会坑人的。
1、有可能这是一个假的好结果。
如果孩子被这种方式逼着上学去上学了,而且表面上似乎是孩子的自主选择,这就是好的结果了吗?
一种可能是这种偶然刺激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孩子厌学情绪和原因仍在,没有解决,到时候可能逼也不管用了。群里有妈妈效仿这个做法,让孩子做家务赚自己的生活费。回来反馈说,管用了两天,后来孩子既不愿去上学,也不愿再做家务赚钱,妈妈目前束手无策,似乎只有强制手段升级才有可能短暂改善,但妈妈认识到也只是“饮鸩止渴”罢了。
另一种可能是孩子选择了上学,但是却放弃了自我。这种选择是被动的,渗透着一种“不得已”的意味。孩子在这种更高压的环境下无处可逃,即使他学习再好,也没有自我成长的主动性和价值感,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吗?这是成功了吗?我们社会里那些缺乏灵性的高分学霸和“空心人”还少吗?
2、展现出真的好结果,但舆论和评价走向却忽视了具体情境中的自变量,结果其实和手段无关或关系不大,但表面上看起来却似乎是对应关系。
有的孩子,对学习本身就有清晰的认知和需求,只不过,他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注和爱,他不好好上学的表现,只是为了得到这些。当父母愿意为了孩子的“堕落”做出一些关注和举动的时候,即使方式和手段不妥,孩子也是愿意改变的,因为他得到了父母的爱。《变形记》中那些孩子的改变,是因为艰苦的环境改变了孩子吗?不,是那些孩子自己想要改变!他们知道自己的方向,他们也知道需要的是什么,不是苦难,是父母的爱。那些宣扬苦难,并把苦难作为拯救孩子良方的家长,是高估了苦难的作用(它顶多是催化剂而已,绝不是决定性作用),也是低估了孩子的智商和自我向好的能力。父母以为是苦难造就了孩子,其实是孩子造就了自己。这些方式成功的核心不是苦难,而是爱,是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了孩子自己。
3、父母以苦难胁迫的方式对孩子,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生活无处不苦的感觉---不承受这种苦,就要跌入另一种苦。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感知幸福的能力,孩子被根植入这样一种信念---生活不是甜的,是苦的。多了危机感,却失去了安全感。并且这种做法并不真实,视频中的父母家境优渥,妈妈穿着精致时尚在旁边跟拍,这本身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矫情做法,并且孩子象小动物一样被人围观,孩子的感受被忽视了,这其中体现的是不尊重不平等,从情感上也很难给孩子爱的感觉和安全的感觉。
所以,“刻意苦难”的方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绝不能普遍使用,它没有普遍的复制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那些成功的范例,更像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特殊环境下的一剂个性配方而已。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应该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直面真正的问题,对孩子正向引导、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好的方式。即使需要使用某个方法,使用的目的也不是威胁孩子,而只是提供一种帮助孩子自我认知的方式而已,任何方法的使用,都要以尊重孩子,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为前提,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不被方法的负面作用所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