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2004年
拆解同一性的结构主义思想
认识的观念和认识理论的观点,难道不自在地是形而上学的吗?
观念会迷惑我们。观念具有普遍性,因此会使人感到一种无限性观念中直击逻辑矛盾的悖论,具有引人入胜的魔力。
逻辑悖论中,有一个由出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提出的说谎者悖论。
如果克里特岛人都说谎,那么克里特岛人都说谎就是假话。但是如果克里特岛人不说谎,那么就违反了克里特岛人都说谎的定义。那么,这个克里特岛人所言到底是真还是假呢?
这类悖论被称为“自我指涉引发的悖论。在后现代主义诗潮中十分流行,语言的意义并非单一的,认为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所想的观点是错误的,后现代主义以这种主张,一气相对化了普遍性与客观性等运行至今的哲学理念。
否定真理
后现代主义思潮之所以否定普遍性这一理念,背后原因诸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僵化。
你还记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吗?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概念,具体内容在此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唯一真理。
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主张我们的世界观绝对正确,阶级斗争的历史就是世界的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最终化为斯大林主义,在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思潮试图宣明迄今为止的哲学不过是追求真理的形而上学而已。
在《词与物》中,福柯提出所有认识都是与时代固有的认知型相应产生的。
不存在绝对正确的普遍认识,一切认识都是相对的,但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以人为对象的近代学问,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近代的知识都是失败的。
福柯通过批判近代整个知识体系,对普遍性的理念,给出了no的回答。
本书中我们将一起阅读的雅克.弗里达和福柯一样,也对普遍性的理念进行了批判。福柯以考古学式的方式使用各种资料描绘出近代的相对性,德里达则关注语言,批判哲学为对真理的欲求所附身。
我们平时认为,语言可以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想说的内容,但是现在一词如何呢?再说现在这个瞬间,现在已经变成了过去,我们无法正确地把握现在。即使如此,胡塞尔还是认为语言能够与我们想说的内容正确地对立起来,这其中有认为,我们想说的内容就是语言意义的原因的,对真理之野心发挥效力。
德里达在书中消极的评判胡塞尔创始的现象学,他批判道:胡塞尔表面上看起来是否定了探索世界终极本源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却以现前意识为价值的绝对起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