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内容较长,单是读一遍,就得十二十分钟,题目也抢眼球——《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仔细体悟其内容,更觉这内容对我太太太太太重要了,准确来说是对我的闺女太必要了,我忍不住一边读,一边在旁边批注“闺女正缺乏这些”“我该怎样帮助闺女找到这些点”……
是了,得把其中的内容学深悟透,抓好落实。
归纳一下,学习愿望的激发,需要有①责任感、②满足感、③尊重感、④疲劳感、⑤紧张感。我自己归结为“五感激发学习愿望”,是谓“五感并发”。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强烈的学习愿望。
1.满足感
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到一种道义上的满足感的状态。
人,其实最最在意的未必是吃多少喝多少,拿到多少物质方面的东西,反而一点点小满足、小成就、小确幸,更能激起心湖的层层涟漪,并且持久绵长。
所以满足感获得感才是抓住人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责任感
其实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渐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需要有意志力有责任感做支撑。
因为,学习愿望之火一旦被吹灭,学生就会在自己跟学习、老师之间树立起一堵态度冷漠的墙壁,这墙壁会把学生的自信心一点一点吞噬掉。
于是,老师、家长作为引领者的角色就需要充分发挥出来——
创造一种“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老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就更容易达成。
反之,若没有了责任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陷入可悲的泥淖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知识薄弱了,也引不起老师认真的思考;学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自己顽强劳动的结果,只会认为是碰巧,对不理想的分数也不看成是失败。
这应该是学风缺少积极向上氛围,孩子成绩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的心理层面的原因。
——责任感对于学习愿望的点燃十分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6e156a85b207a6a1.jpg)
3.疲劳感
上面所说的这种精神振奋,生机勃勃的情调,会让学生在紧张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后有疲劳感,但是这种疲劳感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情绪——换句话说,学生能从中得到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
这种疲劳感会让大脑集中精力,前额叶皮质处于亢奋状态,多巴胺大量分泌,课堂效率、做事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紧张感
来聊聊紧张感。
智慧的,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把整个学生集体保持在紧张感状态里。还能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意义,这样,学生那种原本遇到问题要么一筹莫展,要么满不在乎的态度,就会被活跃的积极的情绪所替代。于是,做作业或处理问题时所需要的智慧力量就被点燃,学习的愿望就变成了一种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的起着积极作用的情感。
紧张感+疲劳感就会双管齐下,助推孩子们在自己的学习王国里逐步“收回失地”,“重整河山”。
5.尊重感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可知,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很明显,得到尊重、被需要,是一种较高层次需要。
洞悉了这一点,当明白,学生努力学习不是为自己的面子,而是有真正的动机,这动机是带有意志的倾向——①自觉的劳动态度,②为整个社会的美好未来做好准备,③为了集体的荣誉感,④为了班级、学校的荣誉感而战。之后,才能达到“马不扬鞭自奋蹄”的绝佳状态。
请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
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对于同学的学业成绩提升,自动有一种负责感,学生对于自己在集体面前有一种责任感,不论是个体,集体还是老师,还需要对学习等劳动本身有一种尊重感。
归纳一下,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动因。
抓住人们的满足感,责任感,成就感,疲劳感和自尊感,无论做什么事情,必将无往而不利,何况是可塑性最强的孩子们呢?
“五感”并发,学习愿望快速被激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49c0a0701fbae66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