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富足≠感觉幸福
这个不等式告诉我们,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一点相信不少人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我不缺吃来不缺穿,许多时候却寝食难安?!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可能就是一种有效改变这种现状的破解路径。
跟当年小的时候不同的,是如今物质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往往是短暂而浮躁的,反而偶尔遇到的持久的、发自内心的感触和体验才是幸福感的源泉。一旦遇到这种小确幸,一定要好好咂摸品味并想方设法记录下来。
做减法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该学着用减法生活,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进入减法生活的时代。
社会越发达,物质生活越充足,就越表明着过减法生活的时刻已经来临。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断舍离,追求内心体验高于物品添加,才能让人感到安宁和喜乐。
学会降低满足的阈值
看到阈值这个词可能会有点懵圈,其实就是降低欲望,就是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缚。
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买下一件又一件不需要的东西,又将自己拥有的与别人的进行比较时,你的满足阈值就会很高,这个行为也可以叫作消费传染病。
这个名词对我们而言相对陌生,只是我们却经常受困其中,看到别人家有洋房豪车就嫌弃自家的“经济适用”房和车,双11因为贪便宜、因为全网都在疯狂下单而买了一大堆基本上被闲置的物品……
相反,内心比较强大,不为外在所左右的人容易守住自己的初心。
这就叫满足阈值低。满足阈值低的人,幸福感才会增强。
事情的真相是收入与资产的多寡,与实际能买到多少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要能够自行控制收入与支出的自由就好。
有人曾经给出过公式:自由=能力-欲望。
一个人的自由等于能力减去欲望。重要的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想买的东西都买得起,想做的事都做得了”。
若心中有这样的执念,必将过得相当拧巴。
无论是渴望金钱还是时间,都要弄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想要”,并能轻松驾驭;如果不知道追求、拥有他们的目的,得到再多也没有意义。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弄明白三个W:你想要的是什么(what),你如何得到他(how),你为什么要得到他(Why)。紧紧盯着what,没有思考why?至于得到的方式how不论是否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评价标准。那这个人一定是个糊涂人,一辈子都在浑浑噩噩中、跌跌撞撞中稀里糊涂的随大流,压根就没有活出自己。
所以,幸福总是站在正向选择的那一边。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你就能够拥抱新时代的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1bf958a97f28f27a.jpg)
爱因斯坦说,荒谬的定义就是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但是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
这解释太精辟了。想想咱的有生之年,是不是一直持续不断的用同样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还一厢情愿地异想天开,想要与众不同超出平均水平?
就这样。慢慢的,我们与幸福渐行渐远。原来不是幸福不再青睐我们,而是我们不懂幸福啊。
把工作和娱乐界限模糊掉
除了学着用减法生活,还要学着工作即生活,工作即娱乐。
当你把工作和娱乐的界限没那么清晰地划开的时候,无分别心就产生了,你才能够时时刻刻地体会到工作中的小确幸以及生活中的小确幸,幸福指数才会提高。
工作中可以用不少的零星时间见缝插针来一些小运动小健身,工作之余的放松娱乐不止是为了满血复活,更是为了收获满足感、价值感。
在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要想更多的感受幸福,就得记住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学会用减法工作和生活,你就会超出常人,生生比一般人活得更轻松、看得更通透、走得更舒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7702505bd3b1273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