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一个公众号免费领取20个电影剧本,要求是把官方信息发到朋友圈。
犹豫再三,还是发了。看到有人给我点赞,心里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
在网上领取的免费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拿的时候兴致勃勃,拿到后看都没看过。
甚至一些付费的知识课程,也是交了钱、报了名、进了群后就不了了之了。之前在豆瓣时间、知乎、一块听听、智库等平台上买了不少课程,看完听完的少之又少。
包括我每次过年回家,都会在行李箱里硬塞几本书,跟自己说“放假时要抽空充充电”。但结果往往是这些书从北京运回广东,假期结束时再从广东运到北京,跨越千山万水,一页都没翻过。
想到这里,心里忍不住对自己的鄙视,感叹:“你故作勤奋的样子好好笑”。
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都流于形式。
期末要准备考试,准备论文,就要早早去图书馆占座;想健身减肥,一定要办一张健身卡;想学好英语,往往会想报个英语班。
我不否认好的环境能提供积极的影响氛围以及正确的方法论。但事情往往是,许多人去图书馆睡觉,健身卡没用过几次,英语班去了几次就没去。
这样的状态是浮躁吗?我觉得是的,但我更总结为一种自我安慰,花钱花时间呈现一种表面的努力,以此告诉自己有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再自拍发发朋友圈,更能获得一种虚浮的满足感。
但这样的努力,真的只是作秀而已。有人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但很多时候,我们连战术上的勤奋都算不上,纯粹是拿着浅薄的努力在自我感动。
因此,我觉得大学同学肥力很了不起。说到减肥,我会想到一个很宏大完整的计划,但只能坚持一段时间,远远不及那时候每天找他吃饭,永远能看到他在宿舍里一边看剧一边拿着小哑铃举呀举。他是真的能把减肥这个目标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中。尽管体型上来看,他也是比我更需要有减肥意识的人。
网上有一篇很火的李尚龙所写的文章《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里面写道“我们忙碌,可我们却没有真的去了解那些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内容。我们花时间收集,却忘了最重要的其实是花时间去消化。”
这让我想到在阅读方面,自己也十分浮躁。在阅读app的书架里下载了很多作品,但很多时候都是看几眼就看不下去了,更多是享受download这本书时的饱腹感,仿佛这本书出现在书架上,就能通览里面的内容。之前有几次去书店,也不是为了挑书,纯粹是过过眼瘾,让那个琳琅满目的书映入眼中就能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是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的时代,相信很多人都会和我有着一样的焦虑。每天都低头刷手机,看了大量的文章,但能记在脑里的知识少之又少,每每都关键时刻总是用不上。我们明明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成本看各种知识,但知识没有成为我们的养分,脑中的一部分。本质上,这样的勤奋,也是非常表面的,我们仅能在阅读中得到饱腹感,或者记得只言片语的知识点,但不可能像看一本书一样,能在看完后让我们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得以提升。
我也是在知乎上看了一些关于知识体系的帖子,焦虑感才慢慢缓解。不仅相比于传统阅读,碎片化阅读更加不成体系,在毕业后,我们所接触的知识也往往不如学校里学的那么系统。因为学校教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老师梳理并总结好的,学生只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地背好,并有针对性地写在答卷上。而踏入社会后的学习,更加自主,也更强调个人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好学生在走进社会后不能适应环境的原因。说到底,被养惯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有所退化。
我现在也在慢慢培养看书一定要做思维导图的习惯。表面上花了更多时间,效率似乎减低了,但实际上能把阅读上的精力与时间付出落到实处,记的东西能更牢,效果会更好。
关于阅读,曾国藩有两个心得,一是一段时间内专心看一本书,二是勤做笔记。第一点要做到其实很难,因为我们总会觉得“要看的书实在太多了”,往往好几本书齐头并进,并且很多书没必要坚持看完。而第二点依旧实用。
我们许多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固然也有浮躁的心理从中影响,但我觉得这无可非议,本来这就是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更好的方法,让努力不再是自我感动,而是能实实在在地化为成长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