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而信息时代,无数的事件,新闻,资讯充斥在我们周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并不完善的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明星离婚复婚广受关注,出轨批判疯狂转发,谈情说爱瘫痪网络,然而关于另外一些人的故事总被压在八卦娱乐之中,很多人轻轻一刷,还不曾了解就错过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经靠一己之力,让全球十几亿人解决饥饿、填饱肚子的人,在87岁高龄依然工作奋斗在科研一线,不久前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让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大规模“海水稻”种植技术的国家。真正的让沧海变桑田,在盐碱地种上了粮食!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将能养活8000万人。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为了完成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这项超级工程不辞辛劳与世长辞,是他用生命让中国的天文探索事业赶超所有国家20年,这是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它的性能让外国所有的天文学家望尘莫及,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看得最远的国家。
显而易见,只要有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明星的私生活与科学家的创世纪工程之间的价值孰轻孰重,信息时代价值观的扭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媒体的宣导,但是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自己内心的判断。
一位不是新闻工作者的长者语重心长地教育一个香港记者,「你们啊,不要听风就是雨,将来报道上有偏差,你们要负责任」。这句话,虽然多年后被拿来调侃,却道出了记者的核心功能:客观地报道事实,如果报道出了偏差,确实是需要负责任的。
从博客开始,人人都有了发声的渠道,那个时候就有人喊话「媒体已死」,专业的媒体至今还没死,但经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这两代自媒体产品,人们的眼球已经很少放在专业媒体上了。
致贱人
致 low B
深度好文
看完哭了
几亿人看完沉默了
震惊!中国人在美国居然遭到如此欺凌
连马云都佩服
你的企业不成功是因为没做好这件事,99%的人都不知道
XXX,你给我站住
真相让人心疼
……
这种为了吸引眼球的文章每天充斥着朋友圈、今日头条、各大非专业新闻网站。
为了 10 万+,每个公众号的编辑绞尽脑汁,想一个好标题,想一个包含情绪的好标题,并把情绪洒满在整一篇文章里。
我们为什么会转发一篇文章?大多数时候,不是因为我们看了一篇文章获取了什么知识,大多数时候,获取知识后我们做的都是收藏,而不是转发。一般来说,转发都是因为情绪被击中。比如,一个人看了罗尔写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是因为看完文章后感动,为了表达他们的「同情」,他们转发了;比如,一个人转发咪蒙的《致 low B》,是因为看了这篇文章后她特别开心,并觉得身边全是傻逼和 low B;再比如,一个人转发某游戏公司联合创始人妻子写的老公被 CEO 踢掉的文章,是因为看完文章后他感受到愤怒,愤怒掩盖了判断,于是用转发,甚至加上评语的转发来表达心中的愤怒。
自媒体编辑们很熟悉这种套路,所以他们在写文章时,都喜欢把情绪放大,本来一件不值得暴怒的小事,他可以在标题、内容、配图上传递愤怒,并感染你;本来自己就是文章中说的 low B,她可以用文字技巧让你觉得你是牛逼的,你身边的人都是 low B;本来是举着反华示威的横幅拍照求得政治庇护换取绿卡,凤姐团队可以把这个真相隐藏,用励志的故事告诉你,我他妈的自小贫穷,通过个人努力,现在拿到了绿卡,在美国生活得很愉快。
而人们往往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人们愿意相信美好的励志故事,愿意相信自己是厉害的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愿意相信世界上有太多不正义的事,每件事都让人愤愤不平。
有那么多事让人愤愤不平么?有,但绝大多数不是那些 10 万+文章里说的事,又或者有人说了,但在中国这个特别的国家被隐藏了。有那么多励志故事么?有,但绝大多数都在媒体的助推下被过度放大。
一个熟练的公众号编辑,会像产品经理那样,给他的读者画像。完成画像后,他们会从画像去推测某个事件,他的读者可能会有什么情绪,在写文章时,就会故意放大这种情绪。很多时候,为了让情绪的表达滴水不漏,会人为地删除不利于放大情绪的线索。
作为一个读者,没有人会告诉你公众号们会如此精细地去操作情绪。但这件事,你应该了解,并谨记。
正是有我们这种个人媒体的存在,正是在这种人人都可以发出声音的时代,专业记者的存在显得更有必要。
当我们愤怒地转发那位联合创始人妻子的文章时,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位妻子一方的陈述,完整的事件真的像她表述的那样么?如果我们不加判断地去阅读,很容易走进作者引导的情绪里。
我不是说这位妻子说的不是客观事实,也不是说我认定她「故意」引导情绪,而是当我没了解一件事的全貌时,我一般不会做直接的判断,因为我太熟悉自媒体的片面性。自媒体,尤其是个人公众号,往往只能描述事件的一侧,而不是全貌,如果为了提高转发、为了加强情绪,往往即使他知道事件的全貌,也会倾向于只描述对自己有利的一侧。
是,自媒体公众号们都要蹭热点,都要追求 10 万+,商业是追逐利益的,这无可厚非。引导情绪,只不过是他们熟练的操作手段而已。这种手段并不是微信公众号们的原创,早在 10 多年前,QQ 群里流行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早就给现在的自媒体人做了很好的案例教育:这种引导情绪的方式,在中国,是行得通且非常行得通。
不管我们多不喜欢看到那些满带着情绪的刷屏文章,他们依然会存在且数量会越来越多,不然,编辑们的 KPI 怎样完成?
我不是想去评判这件事的好坏,我只希望:
1.专业记者能重新崛起。这个世界需要负责任的媒体,需要对事实做客观陈述的媒体,他们与自媒体是互补的存在,自媒体理应不客观,因为他们背后都是情绪化的人,人们也需要一些情绪化的声音,但专业媒体背后的是机构,中国应该有更多的可值得信赖的新闻机构。当我们对一件事存疑时,可以在这些机构里找到客观的事实陈述。
2.当我们阅读一篇刷屏的文章时,或许可以适当抑制情绪,将文章中的客观事实一点点列出,并在 Google 寻找更多相关事实,自己动脑去推导,看看是否能推导出和作者一样的观点,而不是被情绪带着走。
3.专业媒体其实也不一定客观,比如川普上台后,Fox 和 CNN ,前者从来没有报道过川普的负面新闻,后者则没怎么过对川普有过好的评价。又比如知名《环球时报》,你懂的。的即使是专业媒体,他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偏向,一个聪明读者,他的做法依然是从这些媒体报道的内容里摘取客观事实,自己去判断。
另一方面,自媒体不需要对报道的真实性做保证,不像那位长者说的那样,即使将来出了什么偏差,他们不需要负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阅读自媒体的文章时,更应该保持独立判断。如果有一天,大多数人看自媒体的文章,像看《人民日报》那样警惕的话,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
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视频,有夸张的成分,但讽刺的也是这个问题:
一位朋友早上发来消息,问我如何看待**事件,我笑了一笑,说,不是十分了解,不好评价。对于没有做过较为深入研究的事情,或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领域,一般我都不会妄自评价。更不会因为情绪被燃起,而一时冲动,将还没搞清楚的事情,转发到朋友圈。因为每一次转发,其实是对信用的一次透支。
很多时候,我们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被炒作者牵着鼻子走路的。观察了不少营销事件,当我们看到一篇刷屏文章时,该怎样做、怎样判断?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不难。当看到一篇刷屏文章,当看到长辈给你转发一篇鸡汤文时,思考 5 个问题:
1.里面说的事是真的吗?权威媒体和权威机构有报道吗?作者的背景值得信赖吗?文章里的图片是真的吗?在 百度能找到同样的但在不同主题下的图片吗?
2.文章有没有关联利益者?如果有,可能是谁?他会如何受益?他的受益路径是否足够短?
3.文章里的逻辑对吗?用树形的结构去分析,每一条论据,都能证明论点吗?
4.抛开情绪,文章说的内容真的值得转发吗?
5.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作者,我写这篇文章可能会什么目的?作者过往写过什么文章?他是否意图通过文章达到某种目的的转化?
当我们真的用逻辑思维去看一篇文章时,很多营销炒作者的手段是不攻自破的。懂得这个道理后,相信你会更少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也会更少地找朋友转发你写的文章。
关于做公益,做好事,其实渠道有很多,找个值得你信任的人或机构,别被情绪盖住了头脑。希望,这个世界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多点独立思考。
有些朋友会问,我们学会了摒弃虚假和糟粕,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价值观呢,下面就容我介绍赞扬,推广歌颂一下吧,其实这是一篇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告文,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更多干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