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

作者: 欣然516 | 来源:发表于2023-04-26 13:15 被阅读0次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

    ⑴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据记载,古瑟五十弦,后世通常为二十五弦。

    ⑵无端:无缘无故,怨怪之词。

    ⑶柱:乐器上用以架弦的小木柱。

    译文: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四个典故

    中间两联共用了这四个典故。

    01 “庄生晓梦迷蝴蝶”这句有“庄生梦蝶‘’的典故。

    《庄子》里说,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変成了一只小蝴蝶,翩然飞翔。醒了之后,庄子问了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周梦见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02 “望帝春心托杜鹃”这句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号望帝,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导老百姓怎样种植庄稼,叮嘱人民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他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当时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他手下有一个大臣治理水患有功,这杜宇就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了他。杜宇死后,灵魂化成杜鹃。他生前爱护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地鸣叫不息。

    穿插一下,请看下图。杜鹃鸟,俗称布谷鸟,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杜鹃鸟

    03 “鲛人泣泪皆成珠”这句有"鲛(jiāo)人泣珠”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予主人。”鲛人,鱼尾人身,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鲛人即是西方神话中的人鱼,又名美人鱼。

    04 “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有 “良玉生烟”的典故。

    该典故出自源自南北朝的《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而后“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景物。(穿插一下。行文到此,我联想到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  我们陕西省蓝田县东的蓝田山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可把握和亲近的。

    李商隐和《锦瑟》的主旨

    这首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那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呢?

    那得先说作者,再说作品。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一生不得志。诗歌成就很高,所作诗多托古以讽,富于文采,风格独特,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比如,这首诗里就有4 个典故,提高了理解门槛。

    在此穿插说明一下。“牛李党争”指唐后期的九世纪,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首的李党,两党之间的恶斗。这是在李唐中晚期为祸半个世纪的重大事件,对于这次“政治械斗”,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关于《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此诗是李商隐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有人说是写给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有人认为是爱国之篇,有影射政治之意;有人认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还有人认为是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在文学欣赏上,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未必然,读 者未必不然。”意思是作者不一定有这样一个意思,但读者可以从里面读出这个意思来。这就是文学作品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个作品在被别人接受之前,它只是一个文本,只有被接受了,它才成为作品。也就是说,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那么,读者就完全可以从作从作品当中读到许多丰富的内容,有些内容,甚至是作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你。

    总之,作品的内涵要靠读者去挖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引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sv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