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作者: 修心筑本 | 来源:发表于2024-05-09 16:44 被阅读0次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翻译:

道是虚无飘渺的,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渊深得像是万物的本源。它收敛了锐气,解开了纷杂,调和了光芒,混同于尘垢。它深湛难知,像是时刻若有若无地存在于万物的左右。我们不知道它是由谁生发而出的,好像在人类祖先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解读摘录:

知乎  道一经典谈

这句断句最合经义的就只有一种: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说:道,就像一个无限深的深渊一般,假设给它冲水却似乎永远无法冲满。渊兮似万物之宗。接着说渊兮,似万物之宗,深啊,像一切万物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或者是像是万物的祖宗。第一句的比喻老子只是形象地来表述“道”的深远,说明其不可知或者说不易知。

经文:挫其锐,解其纷。这二句话现在可以没有异议的解读了。注释家都会解读为“挫去人的锋芒,解除人的束缚”。和其光,同其尘是关注内在的和同境界的修炼,挫其锐,解其纷也是关注内在的修炼。

玄同六法中前二句是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单向关闭人的感觉器官。单向关闭是指人不受外界信号的控制,但对外界信号的存在是完全掌握的。挫其锐,解其纷就是消除内心世界的纷扰。修道者关闭了感觉器官,但内心的心流依然杂乱,如野马奔腾,如何让野马般的狂心息下来,必须从挫其锐解其纷开始。

“和其光,同其尘”包含了三重深刻的意义。尘与尘同,光与光同,尘与光同。

老子用尘和光二个比喻,就是看到了尘和光都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没有质碍。物质与虚空的最大区别就是质碍,物质有质碍,虚空无质碍。

物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同一个坑不能有二个萝卜。这是凡夫对物的基本认识。但老子知道凡夫对物的认知是错误的,于是就用尘和光来设喻,推翻凡夫关于物的质碍的错误常识。

凡夫的一生总是在与他人争斗,原因就是你与我有质碍。虚空是道的特征,尘埃就在虚空中飞舞。虚空中的尘埃不是凡夫的萝卜,不会为了争夺“坑”而互相敌对,尘埃在虚空中和谐相处,不会互相排斥,不会争夺地盘,这是老子最愿看到的。

老子所以称为同其尘,这里没有对尘埃的任何不恭敬。世人如果能够像尘埃在虚空中和谐相处那该多好啊!老子在水中找到了守柔和善利万物的品格,在尘埃中找到了和谐相处的品格。千万不要理解为“尘垢”,这里没有贬义。尘埃具有凡夫看不见的美德。

同字用的精妙,和字用的更精妙,同与和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刻性,我们对老子的语言真是无比享受。老子刚欣赏完尘埃在虚空中自由的飞舞,现在又被五彩缤纷的光线所吸引。老子一直没有离开虚空,尘埃和光线是虚空中的主角。尘埃极其微小,我们的手抓不住尘埃,但凡夫还是认为尘埃是有体积的,只是体积实在太小。尘埃总是用来比喻最微小的存在物,佛教中说“微尘”、“邻虚尘”,与“无”几乎没有区别。

光比尘埃要更加微细,即使凡夫也不敢认为它具有体积。在眼睛所见物中,光是唯一接近于无的存在物。光五彩缤纷,强烈的宣告它的存在性,但凡夫显然抓不住光,也知道光不可能停留。但光作为存在物,却丝毫没有争斗,是最和谐相处的。

菲涅尔的棱镜实验证明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其色光合成的,这是光的最美妙之处。老子显然知道这个原理,所以说“和其光”,不同颜色的光不仅不会互相排斥,还可以产生新的颜色,这就是和的力量。老子再一次证明了玄同哲学。

凡夫不会担心光会互相争夺地盘,尘埃还可能停留下来,光是绝对不会停留下来的。光代表时间的流逝,光对时间没有丝毫留恋,凡夫却对时间有固执的留恋。这就是老子和其光的深意。

老子更想说的是“光与尘同”。光穿过尘埃,尘埃不会阻碍,尘埃可以在光中跳芭蕾舞,这种玄同和谐关系正是老子玄同哲学的特征之一:原来争斗不是宇宙的真相,玄同才是真相。

老子把世俗君子的“和而不同”,小人的“同而不和”的俗义颠覆了,创造了道家的和同思想。和同思想是玄同哲学的深刻内涵的一部分。老子用尘和光来开显道的微妙义理。后世的和光同尘曲解了老子深刻的哲学,隐藏光芒,混同尘垢不是老子思想,这是需要纠正的。

和其光,同其尘包含三重含义,这是老子对光和尘观察的结果,完全印证在玄同大定中证悟的和谐。不争是和谐的必然定义,第2章阐述不居功的玄德,第3章阐述不争的教义。在第4章中,老子用尘和光的和同来印证。但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尘不仅是比喻,还是修心秘诀。凡夫的心被分裂的逻辑主导,已经离开玄同太久了,通过和其光,同其尘的和同境界的熏陶,凡夫有可能重建对玄同哲学的认知,这是最重要的意义。

《老子他说》

“冲”字在《老子》这一章句中的意思,应该作为冲和谦虚的“谦冲”解释。换言之,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如果解释“冲”便是用中而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意思,也可以相通。总之,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倘使真能做到这种造诣,完成这种素养,便无法知道它究竟是“谁”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无法比拟它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这个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个“谁之子”的“谁”,才是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强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个人感悟:

曾经“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在管理一线员工的过程中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慢慢的从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中走出来,也更加理解了人性,不同的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需要找到那个点才有可能撬动,而平衡永远是相对的,其实俗话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是和光同尘的道理,需要根据对象来调整策略。

在看过一些解读后,似乎又有了新的理解,光还是尘,都是人在不同时刻的状态,要么成为照耀别人的光,要么成为别人光下的尘,就如同双缝实验所揭示的真相一样,所谓光的波粒二象性只取决于是否有观察者的存在,不观察,就是波的状态,观察,就是粒子状态,我粗浅的想法是,人可以视为能量的一种形式,不被社会规则所束缚,不为世人所关注的一个人,是真实的人,他的存在就是一道光,而时刻活在世俗中的人,就会坍缩为一个个实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实体的不同状态,也许,老子是无意间洞察的世界的真谛,和其光,成为光的一部分,同其尘,成为尘的一部分,和也好,同也好,都是道本自然,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争的呢?

我又想到一个问题,尘怎么可以变成光?E=mc2,原来如此。

相关文章

  • 《海纳百川》———师父李江海书法作品集录之《和光同尘》

    李江海书法作品:《和光同尘》 四尺斗方,行书,老子·《道德经》语录。书于庚子夏月古都金陵文华殿。 和光同尘...

  • 和光同尘

    近读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始知“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出自这里,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

  • 道德经第四章告诉我们:要学会韬光养晦

    《道德经》第四章题目是:和光同尘。原文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

  • 读经典,润心灵(4)

    《道德经》第四章 和光同尘 读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

  • 学习笔记 :乐话道德经 07 第四章上 和光同尘

    学习笔记 :乐话道德经 07 第四章上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 癸酉金石—和光同尘

    癸酉金石—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 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 出自道德经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4个义项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

  • 道德经 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无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道是...

  •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四章: (1)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2)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vr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