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本来是抱着“求医问药”的心态来读的,结果却收到一纸“病危通知书”。
为什么这么说?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离童年很远了,虽然那时有些不明朗的经历,但已不再能影响到现在的生活。
我也经常开导朋友们:“你看我现在已经完全好了。”
但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童年(甚至包括幼年和婴儿时期)对一个人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它甚至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走向。
这让我深觉无力,从“痊愈出院”的状态一下子变成了“不治之症”。
我不怀疑这本书的观点,也许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比我目前所认为的还要重要。
冷静地想想,很多时候、很多事我都是在用童年所学到的处理方式来对待。或者完全相反的方式,但都深受它的影响,它像魔咒一样,无法逃脱。
要解决问题,第一步是直面问题,我总结了几道思考题,以后会在文中慢慢自行解答。
一、回忆你的童年(全部成长过程)的所有事,以客观的、第三者、成年人的角度看待这些事情。
二、这些事对你产生的影响,方方面面的影响。
三、重新认识你的父母,从客观的、第三者、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也许你会发现你从来不曾真正认识你的父母。
四、你现在的生活状态相对你的童年是好是坏(拿到手里的这副牌是打好了还是打烂了)?
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变好/变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六、预估未来的人生进程中,童年经历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越想越难过。
读完这本书让我很难受,也许这是良药的功效,我会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一一尝试解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