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货篇》回头看之七

《阳货篇》回头看之七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6-30 08:09 被阅读0次

    ——17.19--17.22章回顾总结

    本篇第八章,提出“六言六蔽”的话题后,用第9、10、11三章指出要想学好仁、智、信、直、勇、刚这六种品德,必须在学好《诗》和礼乐方面下苦功夫。接着话题一转,用第12、13、14、15四章,分别指出“色厉而内荏”者似“穿窬之盗”、“乡愿”是“德之贼”、“道听途说”者是“德之弃”、患得患失者不可“与事君”这四种“六蔽”的代表表现。接下来第16、17、18三章,进一步阐发乡愿”等“六蔽”者给社会风气造成的不良后果,比如“荡”“忿戾”“诈”等等“无所不至”的小人表现;虚伪逢迎,既愚而诈的不仁表现;以至于影响到主流社会风气的误国误民的“覆邦家”之祸。

    究其实,这十一章,夫子都在告诉我们教化的困境。

    面对如此困境,圣人是激流勇退,避世?避地?避色?避言?还是迎难而上,“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接下来各章,为我们示现的是:天下之事,有可为有不可为,而圣人为所当为

    第十九章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钱穆先生说:“孔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求道,故发此以警之。”朱子《集注》说:“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有不待言而著者。是以徒得其言,而不得其所以言,故夫子发此以警之。”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传道工具,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听的人会著言语之相,死在言下,以言语求道,以言语观待圣人,不能觉察“天理流行之实”,“性与天道”这个根本或体性,却觉察不到,被忽略了,只得其言,不能得其言语背后所隐藏的圣人之道和圣人之心。

    圣贤之教,一以贯之。将圣贤之教领纳在心,这是“体”;依体起行产生行道之功用,这是“用”;依体起行而自然显发于外的仪相为“相”,包括言行举止等。所以,体是根本,言语只是外相。如果不在“体”上着力,而把功夫用在“相”上,这无异于缘木求鱼,蒸沙煮饭,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禅宗的“不立文字”,与孔子的“予欲无言”,异曲同工,不是说真的不要语言文字了,而是为了警醒后学者,修行学道,不要死在言下,要在心的本体上努力,要破除执着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多在观察实践中体悟大道。

    本章,孔子与子贡之间用禅言妙语,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才是儒学的心法特征——反躬内省,内化于心,在心的本体上着力。如果我们为读经而读经,为背书而背书,甚至纯粹是为考证而学习,就会落入向外求的窠臼。

    孔子“五十知天命”,这里乘性而言,直舒胸臆,与“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好佐证。示现出“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如“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虽终日言,未尝有言;终日不言,未尝无言。

    然而孔子为什么栖栖惶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化事业?众人不能理解或不愿理解,时当礼坏乐崩,乡愿流行,“紫之夺朱”,《论语》编纂者是要我们后人知道,这个“不欲言”是真实的表露。而夫子行义达道,开示出来的是下学上达,正是他承担天命之所在。

    蕅益大师说:“无言,岂是不言。何言,却是有言。说时默,默时说。参!”不说,就是说了;说了,其实没说,这需要我们去参悟。

    这一章,又是一个话头,引出接下来的第二十章至二十二章,这些“无言”“有言”的具体案例。

    第二十章。“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这是小人“荡”,孔子不言的例子。孺悲是鲁哀公派来的,带有官方性质,孔子却不见;而互乡普通的童子,孔子却愿意见他。说明孔子教化弟子,不讲人情,不看身份,不论贫穷富贵,而是看弟子是否具足学道的条件,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即他的“弟子相”如何,然后采用什么方便。

    《论语》中记录了很多孔子对弟子的无言教诲,“不知”“未闻”,亦或“吾不如老农、老圃”,莫不如此。这正好为前一章孔子“欲无言”做了例证,有许多教诲不一定需要语言文字,往往身教胜于言传。

    第二十一章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名列十哲,言语科首席,说话自然不一般。宰我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既严谨又合理,说守丧三年,对人类生存的社会和自然两个客观世界都造成了伤害!所以“期可已矣”,一年就行了。孔子没有谈外在礼仪规范,而是强调外在的伦理规范是为了让你内在的真诚情感有表现的形式。礼坏乐崩的根本就在于仁心的缺失。如果没有仁心,没有真实的情感,致力于三年丧礼也没有任何意义。尽管孔子一针见血,顶门一针,设置精妙譬喻予以启发,也还是没有办法让宰我这个极为聪明之人当下领悟。宰我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古之愚也直,这就是“今”人不直的例子。

    第二十二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又是一种例子。难矣哉,这样的人就是孔子亲自为他授课,估计也没用啊。但是,即使是面对这样的烂人,很难教的烂人,夫子依然要想尽办法利益到他,为他们找一个“博弈”这样的落脚入手的契入点,以期盼能把他们引导到君子之道上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货篇》回头看之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vy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