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合约
所谓合约,“合”,协作一致;“约”,契约。合约也就是双方确立权利义务地一种契约。
在我们地日常社会关系中,很少有不是合约关系的。
所谓智能合约,智能的意思,就是可以自动重复执行的合约。
所谓自动,就是合约的执行不依赖于人力,是机器主动和动态地去执行。
合约其实是帮助个人、机构,还有财产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形成某种关系。而智能合约则是使这种共识或者关系能够重复进行下去地机制设置。
举个不恰当地例子,这就好比计算机语言地“if···then···”语句。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
“设计一种机制,让计算机可以自动地完成和执行合约的任务,不需要任何第三方的中介信用”。
这个设想当然是很天才的。但是,它里面有两个漏洞。
第一个,交易是要涉及到资产的转移的,假如说一个交易完成以后,资金的转移还要到银行去进行,那就丧失了智能的意义了。所以,为了全程实现计算机的控制,交易的资产必须是以数字资产的方式存储和呈现。
第二个,计算机程序存在着被篡改的风险。所以,怎么确定合约条款的可信度也是个大问题。
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在萨博提出智能合约这个概念以后,很长时间内就停留在自动售货机、自动售票机这种比较初级的模式上。
直到区块链出现以后,这两个问题算是有了答案。区块链具有信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性质,完全使得交易合约的条款可信度有了保证,然后,比特币的成功又让人们看到了数字加密资产也完全具有可行性。这两点突破以后,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就出现了。
在这里面,智能合约仍然是一段代码,这个代码分布在所有人的账本上。而且,只要这个交易条件符合,程序就开始自动执行,完成数字资产的转移。
从这个角度理解,智能合约在这里是一个技术仲裁者的角色,它依靠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保证着合约按照规则来执行,而不再担心各种违约和失信的行为。
这种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被认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场景。现在很多创业公司也在这个方向上发力。
同样的道理,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现在的征信行业、追债行业都会面临着巨大冲击。因为合同是自动按照规则执行的,不以合同双方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老赖们”的生存空间就被压缩很多了。
局限
第一,安全性问题。一个企业或者一种技术,它的盔甲往往就是它的软肋。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最大的优点就是按照合同条款,不折不扣,不可逆地执行。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假设你不幸签署了一个欺诈地合同,交易也会不可逆地执行。
第二,隐私性问题。是智能合约地话,就必须上链,上链之后,这个合约的代码对所有节点就是公开的了。这可能会引发其它非合约参与者的反应。
比如说你和对手现在签了一个衍生品互换合同,这个信息会在链上公布。即使其它的机构不知道你是谁,但是,这个信息就足够让它们来进行套利,这无疑会损害交易者的利益。这样,大家就不再有去上链制定智能合约的动力了。
区块链代表着未来的技术,但是和所有技术落地、应用、成熟的过程一样,区块链技术也会在很长的路上跋涉很久。能领先一步的人就有机会走在所有人的前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