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誉为“最难读下去的书”之一的神作。
奇怪的是,我深深被这部书所吸引着。整整看了几个月的时间,仍然只能说停留于表层。读得慢,实在是因为它太难懂。过分简洁明了的表达与过分深厚凝重的意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直接的后果就是几乎每一面我都重新看上几遍。
没有华丽逼人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它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内涵与深度。这是一部以两性故事为表现形式,以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不断探索为内涵,以散文式的语言文风为载体的哲学书。说它是爱情故事都是最大的不敬与误解。它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广,在那430页的文字中,已然囊括整个宇宙。轻与重,灵与肉,媚俗,牧歌,理解,追逐,软弱,背叛,美,偶然……每一个哲学的重大命题它都有所涉及与思考。
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之中我都在揣测米兰昆德拉写这本书的年纪。在我想象中至少不低于50岁,因为没有对人生透彻的体悟,没有对爱情深刻的理解,没有对万事万物细腻深入骨髓的感触,是根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的。最重要的怕还有一个,天赋。那种写作的灵气,我从前是不太相信的,以为长期的积累遍可以有所弥补,因为他我重新认识到是存在天生便更善于捕捉与表达文字的人的。我心悦诚服。他仿佛天眼洞开,拥有第六感般,得以将世上的一切爱恨情仇伦理规范抽丝剥茧。他仿佛可以看穿人类的本质。关于人类的一切,自身的思想行为,与他人的联系纠葛,群体的特征,都看的一清二楚。所有的人在他面前都仿佛透明,因为他能看穿你的思想,你动作的目的与情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想生活的真相是这样
我一直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段,是他描述特蕾莎的软弱。特蕾莎一直在与母亲抗争,透过肉体寻求自己的灵魂,通过托马斯寻求自己异于常人的重要存在,她要不顾一切地脱离那种软弱的令人厌弃的生活,找到一个充满美与爱的世界。但是现实令她无比失望,托马斯的不忠犹如巨石压得她无法喘息。她紧紧握住的最后的那根稻草,那股能带她脱离苦难深渊的力量,竟然是无法依靠岌岌可危的。她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绝望,于是这种情感变本加厉地试图把她拖回深渊,引她走向堕落。
而昆德拉是怎么表述的呢?他问,你有在高处眩晕过吗?为什么即使你知道你不会掉下去,为什么你是安全的,你却仍然止不住的眩晕呢?
答案是,因为你在与跳下去的欲望做斗争。因为你害怕自己会跳下去。
我现在仍能回想起当时看到这一段时那种毛骨悚然脊背发凉的震慑感。仿佛那一瞬间我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某种理解或认同般产生了一种归属感,于是我从心底里认同了这个看似荒谬可怕的想法。是的,那是因为我想要阻止自己跳下去。我的主观不肯相信这个消极的想法,于是极力将它排除于可能性之外。然而这就是最为根本的掩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真相。
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的魅力。他把每个人生活中总能遇到的各种情景与想法表述出来,从本质毫不留情的剖析解读,直击要害。在每个人产生共鸣的同时,脊背发凉地想:为什么我却没有想到过这一层?原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的真相应该是这个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