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大师的作品,心里并没有如期而至的起伏感,倒是过程中心情的跌宕感更强一点。
合上《安娜·卡列宁娜》,对整本的总体感受,结构清朗,情节简单,心理迂回,人物形象丰满灵动,话题涉猎宽泛,作者在深度、广度、高度、温度各维度都作了探索,可谓尽善尽美。与经典同行的日子里,感觉自己在各个维度也被拉伸着。
作者的下笔风格,细腻、真实、传神,俄贵族社交、农场管理、政界辩论、战争风云、情爱关系、宗教信仰、生命终极命题等不同的情景、话题都能维持在同一个很高的水准上,让人叹为观止。
其中少不了心里描写的显著贡献。全书的心理描写密度很大,而且手法多样化,读起来感觉不但走近人物,还能闯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它们在镜子里交换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它们彼此很了解”。忽远忽近,用第三者视角描写。
“这是一个晴朗而寒冷的日子。马车、雪橇、出租马车和警察排列在入口处。一群群穿着漂亮衣服、帽子在太阳光里闪耀着的人,在入口处,在一幢幢俄国式雕花小屋之间打扫得很干净的小路上挤来挤去。园里弯曲的、枝叶纷披的老桦树,所有的树枝都被雪压得往下垂着,看上去好像是穿上崭新的祭祀法衣。”通过描写天气,从列文的视角感知他观察周围的心情起伏,一开始期盼的心情,慢慢沉了下来,大师通过这种情绪的自然转换,伏笔了下面的故事情节。
后来一再描述的安娜、面对现实婚姻与理想爱情分裂状态时的内心世界;卡列宁与安娜、弗龙斯基与安娜、卡列宁与弗龙斯基,在感情的三角端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依托,更是精彩纷呈。
“每次他与安娜说话的时候,喜悦的光辉就在她眼睛里闪耀,幸福的微笑就扭曲了她的朱唇。她好像在压抑自己,不露出快乐的痕迹,但是这些痕迹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她的脸上。”
“她觉得好像一切都在她心里变成双重的状态,正如有时物体映在疲倦的眼睛里成了双重的影像一样。她有时差不多都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希望什么。她恐惧的或希望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呢,还是将要发生的事,以及她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她自己也说不上来。”
“每一次他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就逃避现实。现在他体验到一种心情,仿佛一个人泰然自若地走过深渊上的桥梁,突然发现桥段了,下面是无底深渊。那深渊就是现实本身,而桥梁就是阿历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所过的那种脱离现实的生活。”
“她把他想像得比实际上的他好得多。她不能不使自己将到现实中来欣赏他的本来面目。”
……
这些描写不是直线性的,一下全部抖出来,让读者一次过足眼瘾,而是用“积累的方法”来描写心里过程的螺旋式进展。有时候同一个画面或者相邻的画面里,人物的心里是截然相反的,这种矛盾把人性的复杂与明暗交替展示得淋漓尽致。人性描写的细腻真实,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在每个人面前的微妙心理变化,在这种“追剧感”十分强烈的阅读过程中,多角度描写让一个个单一的侧面变得立体起来,人物形象变得鲜活丰满。
这种灵动的人物形象,给了读者多样化的偏好组合。我喜欢某个阶段的列文,钦佩某个阶段的卡列宁,为某个阶段的安娜惋惜,为某个阶段的弗龙斯基点赞。
书中的人物,多莉与奥布龙斯基,基蒂与列文、安娜与弗龙斯基,每位对待爱情处理方式各不相同。爱情最美的状态与爱情最遭的状态是人间百态中的一部分。被道德责任与社会道义的绑架,并不能遮住爱情闪出的光芒。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选择善良、责任、忍耐或者真诚面对内心,面对任何形态的爱情,自由选择是人该有的权利,自由背后的代价是承担一切连带的责任。婚外情最好的样子,是接受时间与空间的自然考验,人们无法认清婚外情的本质,害怕它的走向无法收场,无法确定当道义与内心出现分歧时该靠哪儿站队,那是因为这类无法回避的感情在固有的评价系统总是呈现出最扭曲的样子。它的正面目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狰狞,在时间与空间的双车轮下,它也逃脱不了感情的普遍规律,甚至更不堪一击。能经得起双重考验的感情,颇有大浪淘沙后的壮观之美,也配得起用新的眼光欣赏。
#共读经典#读经典#小说家#婚外情#人物刻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