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许久,唯有晚间当有闲暇,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完需要做的任务。又开始了自己的睡前读物。一套余秋雨,却唯独选择了戏剧史。不能不说,也是因为心中的缺憾。
喜欢戏剧的故事,喜欢里面的人物,喜欢每个人的性格,喜欢那样简单的爱恨,喜欢那样的酣畅淋漓。就像很多简单的故事,深入的了解,却震撼于其中的辛酸苦辣。从无到有,是顺其自然,从散到规范,是积累沉淀。从有到寄托,却是鱼跃龙门。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经历的旅途,难以言述。
身体微微抱恙,心绪亦难平静。充实过后,难免会有些微的脆弱与敏感。戏剧里的爱恨情仇,总是会让人忍不住联系一番。哦,原来是这个样子。啊?怎么可以如此?哎,竟然这般忧伤。莫名的想起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广告,戏曲小舞台,人生大智慧。逗乐打发时间的间余,也带来些微的感伤。
余秋雨的文字的确挺好,一如我喜欢的那样,就算是历史类的书籍,也明显代了很多散文化的倾向,很自然,想起之前读风雨天一阁,总感觉他的文章不是在传递文化,而是在传达一种情感。戏剧史,看了一半,与其说是在讲中国戏剧产生的根源,发展脉络,不如说是在替戏剧回忆她成长的历程。
原始社会的无意模仿,祭祀表演的有意仿照,加入感情因素的功利目的,渗透情感的自然宣泄,一直到宋元之际融入智慧的大迸发,戏剧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散到规范,滑稽逗笑但苦中作乐,迷茫之中的艰难探索,高压之下的大众表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千锤百炼中,戏剧一步步的完善。从元朝的杂剧开始大放异彩,后来北戏南移,在南方占领当红舞台,南戏被迫深入农村,经历过了北戏的新鲜感,产生于本土的南戏又重新回归视野。(余秋雨讲的关于南戏北戏的这一段历史与文学史上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文学史上南戏是受北戏的影响而后兴起的一种戏剧新形式。余秋雨认为南戏是与北方戏剧对质的一种戏剧形式,二者是不一样的,有盛行区域,演唱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之后再吸收各种音乐形式的影响,昆腔等新的戏剧形式也是这个时候兴起的。再后来就是汤显祖的四大名剧和沈璟的戏剧理论一南一北一争高下的时代。再往后,就是戏剧融合,各大班子此起彼伏,直至京剧这个新品种的最终出现。
仔细的想一想,中国文化的很多艺术形式的出现都很偶然,比如瓷器里面的冰裂纹、元杂剧的兴盛、词曲的兴盛等等,很多的偶然因素构成了这样的文化系统。但深入的想想,也是一种必然。思想系统限制了抒情方式的中和,就必然要为情绪的宣泄寻求突破口,当诗歌和文赋无法满足的时候,兴起于上古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定会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不过,这个时候,它也将重新接受人们的改造。于是,花间词兴起,词格的改造,曲调的创新,短剧成套的连接,内容的扩充,情节的完善,文人们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寄托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才子佳人故事,神仙道教戏剧,隐逸归田,不同,不论哪一种,都有剧作家们对社会的思索,也有他们理想的寄托。说到底,还是文人们始终蕴藏于胸中的责任意识,以及传承数千年的道统。不管社会是否能够给他们提供一展风华的机会,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改造社会,告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什么是邪。因为他们的参与,戏剧也从最初的无意识的模仿,单纯的娱乐,变成了有思想,有灵魂的艺术形式,也因为他们的参与,戏剧不再单纯的只是娱人或者娱神,而成为一种能够引起心中共鸣,内在震撼的思想净化器。戏剧,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民间最广泛的教育系统。听众不限,形式不限,时间不限……
正因为这样,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科考制度恢复,文人们相继回归正途,戏剧的形式必然也会没落。剩下的几个,无论再怎么努力,也终究不复元朝当初的鼎盛。山西,可以说是保留古戏台最多的一个地方了。有庙必有戏,而且各个地方不一,仅在我所熟悉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品种。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个交界处,蒲剧,秦腔,几种戏剧虽说不同,但也有一种相似之处,就是唱腔上的一种宏大。大概也是因为山里的文化,或者说是黄土高原的一种特色吧,喊话的变相转移。
我听的戏剧不多,能完整的看过的也没几个,窦娥冤是跟着爷爷在镇上大戏台看完的,风筝缘是偶然CD店碰到买回来的,还有狸猫换太子,赵氏孤儿,寒窑记,还有现代剧讲一个家庭兄弟姐妹几个的故事的,五朵金花什么的,只是懵懵懂懂的记得自己听着会哭,周围的大人也会谴责戏剧里的坏人,会去讨论戏剧里面的情节,评判里面的人物。总觉得戏剧很丰富,尤其是那些唱词与念白,让我一度叹服,精炼却又丰富。同时也不由悲叹,现代戏剧台词的薄弱与繁杂。缺乏了文化根基的戏剧,到底比不上之前的质量了。
在看戏剧史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熟悉的故事,比如套被罩将自己和邻居家婆婆一起套在被子里的媳妇原来是《救风尘》中的一段故事,听爷爷讲过的包拯的故事其实都是戏剧里面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会让我想起童年听大人讲故事的场景,有时候是在干活的中间,有时候是在聊天的时候,有时候是淘气闯祸惹大人不高兴的时候,还有抱在姥姥怀里听她教我背童谣的时候,长大了,学会的都忘记了。但是一些故事却还是记得了。现在重新读戏剧史,才会真的明白戏剧到底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文人们在其中寄予的思想终究还在,戏在思想就在,戏没了,思想也就淡了。以前的生活很简单,娱乐很普通,但是却还有一种情。现在,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越来越丰富了,情却淡了,文化却稀少了。
也是因为专业的缘故,会接触很多古人的东西,也因为兴趣爱好,喜欢看一些古老生活,之前接触过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书很多册,有老戏台,老门楼,老会馆,老牌坊,老祠堂,老楼阁,老书院,老宅第……里面讲解的建筑样式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每一个建筑蕴藏的文化内涵却让我感动了许久,不由得感叹老祖宗们的智慧与远见卓识。
新年,也即将到来,当年味越来越淡,当生活越来越不精致,信息越来越方便,我们是否还能够重新去经历真正有年味的日子?传统是否能在重新兴起?
想起,前几日随父母去赶集,路经十字路口,看到一群三、四、五十岁的妇女们在登台表演戏剧,以我的欣赏水平,也觉得讶异,这样的水准怎么会在这里唱?后来父母解释,都是村里闲了的人没事学着唱的,这是练怎么登台呢。里面还有谁谁家的媳妇呢。站着听了会儿,情节真的很生活化,里面出现在的剧情就好像是把生活搬上了舞台,不由得一笑。剧情虽简单,故事颇零碎,语言很直白,虽如此,但也挺好,有人喜欢,且愿意因此而努力,其他的又何必在意?看了,懂了,明白了,然后去生活。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如是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