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对这段话,深有感触。
1
对读书最初的兴趣,来自小时候老家邻居爷爷夏日夜晚的讲故事。
老家夏天很热,晚上大家都将竹床搬到打谷场上支上蚊帐睡觉,而每晚睡觉之前我们一帮小萝卜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邻居爷爷讲故事。
现在回忆起来,邻居爷爷讲的大概应该就是从收音机里学的单田芳讲的评书,郎朗月辉照映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汹涌的英雄人物和跌宕的故事情节,常常听得我们不愿睡去,缠着邻居爷爷继续讲.
而邻居爷爷则毫不客气地宣布:“睡觉,明天接着讲。”
而我,则在一片寂静之后经常看着月亮从天边缓缓踱到天空上面,看着旁边山上黑黝黝的树影不时轻微摇晃,想象自己是故事里的某个英雄,武艺高强,劫富济贫,仗义行侠,在不知不觉中满足地沉沉睡去。
那时的书,是看不见的书。
2
并非出身书香门第的我,上小学结识了最要好的发小之后,才开启了此生的阅读大门。
发小的父亲有少量藏书,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虽然不多,但足够吸引彼时对书充满渴望的我,常常边写作业边将书藏在桌下的腿上偷偷翻看。
即便很多不懂,也觉得充满了乐趣,知道了人可以有其它很多种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那么说话、还有那么多的活法,还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或者是坏人,嘿,自此,我的武侠梦变得更加英雄。
3
上中学、大学时,比较溺爱我的父亲母亲给我的零花钱和生活费,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了,加上大学的图书馆和我们社团自建的一个图书室,那个年代的中外名著,我基本上都看过了。
大学最苦的时候一天的菜只是早上打的一份凉菜和食堂的免费汤,或是酱油拌饭,但那会只要有书看,就觉得天空满满、心里满满。
那时看书,对这个世界的幻想没小时候多了,但常常跟着书中人物一起或哭或笑或悲痛或愉悦,常想抛下一切跟着主人公一起走,去面对所有的未来。
大学毕业时,由于书太多,只带了一小部分到单位,其它的书都留给当时我们一帮热爱书、热爱写的人都深爱的自建图书室了。
书对我潜移默化的滋润,令外形容貌并不引人注目的我得到了很多或欣赏或羡慕或许还有些爱慕的目光,因此也收获了些小小的自信。
那时的书,是可以触摸、可以拥抱、可以塞进枕下、可以沾满眼泪但都保护得很好的书。
4
工作之后,读的书渐渐少了,专业书看得慢慢多了,对自己以前热爱的书籍,常常有种愧疚之感,但是阅读的习惯对我人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步入社会之后,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一段时间很怀疑自己,但又不知道怀疑的是什么,想改变自己,但又不知道要怎么改变……
那段时间心中非常迷茫,觉得对自己对身边人都不够了解,经历了种种尝试之后,最后我还是投奔了书——曾经最忠实的好友。
只是现在的书,就不仅仅是可以触摸的纸质书籍了,电脑、手机、平板等,都让我随时可以查阅自己想了解的知识。
我从了解自己入手,一方面在阅读中学习很多相关知识、学习心理调整的方法与渠道,一方面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面对一些事情的反应,知道了自己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原谅那个令自己苦恼的“我”。
但仅有原谅是不够的,改变自己是必须的。而在了解自己之后,改变自己似乎变得相对轻松了。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再去了解别人,我觉得也是一条捷径。
当这些问题逐渐解决之后,苦恼我的事情也慢慢地变少了——是书,引导着我一步步走向成熟。
5
正如古人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少年时我读的书虽然多,但现在大多数都记不清人物与情节了。
现在看一本书或是一篇文章,随意翻翻就知道了大概,真正能吸引我的不多,倒不是说我的水平有多高,确实是阅历比少年时丰富得多的缘故。
而且,再看书,脑海里涌出来的就很少有幻想了,基本上都是思考。
思考令我变得更为理性,思考令我变得视野更为开阔,思考也令我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强大。
现在的我,又开始与女儿一起捧起少年时读过的书来重新品味,体会主人公的细腻情感,感受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想得更多的是如果我是主人公的话,怎么做更好?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想那曾经的月亮,一路吸引着我,照亮我前行的路途。
在月儿的滋润下,不谙世事的我一日日地长大,一日日地沉稳,一日日地拥有越来越丰饶的内心,也将一日日安静地勾画自己余下的月光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