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民间故事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作者: 一笔丹禾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16:39 被阅读2次

    前不久,“利奇马”超强台风让不少地区的人们胆战心惊。据说“利奇马”在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强度排名第五,在登陆浙江的台风中强度排名第三。

    台风过后,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大宁波还算风平浪静。这让我模模糊糊想起爸爸生前曾说的一句话:“宁波灵峰有葛仙翁菩萨在,所以每次台风啥的都能化险为夷。”爸爸这样说,并不是他迷信。我知道爸爸一直是无神论者,但他对民间的一些说法、习俗、故事等,都了如指掌。比如:其他地方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宁波人偏偏过正月十四。地方习俗正月十四晚上要请粪缸姑娘。听爸爸说过,这粪缸姑娘就是《封神榜》里的云霄、碧霄、琼霄三姐妹。我想,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些民间的说法了。

    前几天一个好友和我联系,在关心我最近身体状况如何后,又闲聊了几句。我遗憾地说:“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知道一些民间文化了,逐步在遗失。”他苦笑说道:“还知道啥民间文化啊,连宁波话有的小孩都已经不会说了。以前还有本书叫《灵岩》,你知道吗?编辑是一个瞎子,叫乐炳辉。我爷爷那时候是村里书记,是俞任南送给我爷爷的。后来他死于车祸,据说家里的储藏室里还留着不少当年他拍的录像带和几本《灵岩》,家人不喜欢这些文化,当垃圾一样堆放着,太可惜了。”

    我忙解释道:“不对,不对!编辑不是瞎子,只不过他近视有3000度,所以视力很差。也不叫乐炳辉,他叫乐炳成,大碶湖塘人,北仑十大民间艺人之一。近20年前,他家地里挖出300多个古币,清朝、汉代啥的都有,他全部无私捐给了北仑博物馆,北仑电台有报道过他。当时有人说他是傻子,因为家里很穷,随便拿几个卖卖就很值钱了。俞任南伯伯那时候走得很突然,他是当年民间报道组的大组长。他的女儿现在在电视台了。”

    好友很诧异,我怎么会如此了解他们。我继续补充道:“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大概20多年前吧。乐炳成伯伯和俞任南伯伯经常来我家,和我爸爸一起探讨采访写文之事。因为我的爸爸也是《灵岩》编委之一。那时候我们家里很穷,也没其他客人。唯独这几个伯伯在我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的我,会傻傻盯着乐炳成伯伯的眼镜看好久,一圈一圈的,就像个啤酒瓶底。他拿起稿子看的时候,像是要亲它似的,拿得那么近那么近。”

    好友问我这本书还在吗?赶紧去找出来。我立刻电话我妈:“妈,《灵岩》这本书老房子里还在吗?”我这一问,我妈一时没反应过来。她说:“多少年前的事了,怎么会突然问起这个?”如今60岁的妈妈笑着回忆起那段过往……

    “那时候我们都是民间报道组的,俞任南是大组长。乐炳成和俞任南在文化站工作,他们写得最多,你爸爸因为白天有自己的工作,只有下班后才和他们一起去采访当地年纪大的人。大碶共同村、洋岙村等等,采访回来,连夜赶稿。那时候我们才20几岁,你爸爸主要负责写稿,我负责替你爸爸抄稿,那时候抄一份才5分钱。我也有好几篇被电视台录用,也有好几篇收录在《灵岩》这本书里,不过录用一篇才4毛钱或6毛钱。如今回想,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是无私,一股热血。”

    “啊?原来你也会写啊。我一直以为爸爸才是编委之一。”

    “是啊,我和你爸爸都是这本书的编委,只不过你爸爸写得比较多。那时候去采访时,你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后来俞任南等人撮合,就和你爸在一起了。家里还有他们的题词作画,我和你爸结婚时他们送的。”

    “这么多年,我才知道这个‘秘密’。单车上的爱情多么浪漫!你和我爸咋跟钱钟书和杨绛一样。那个年代就差没有公众号,否则你们都是民间作家啊。”我打趣这个如今头发花白的老太。

    爸爸生前是个文艺爱好者,演讲、吹口琴、表演大头娃娃、唱越剧、阅读写作,经常出入文化站,但他其实是个手艺很好的风焊、电焊工,身上经常沾满机油。你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在车间里脏兮兮的人,竟是饱读史书、写文一流、多才多艺。厂里的人给他一个绰号“诸葛亮”。

    念起爸爸,我去翻了他的遗物,在相册中看到有好几张当年民间报道组成员的合照,有爸爸妈妈,有已逝的俞伯伯,还有如今高龄还健在的乐伯伯。我抱着一丝希望去百度搜索了这几个人的名字,看看还有多少人记住他们。在民间文化逐步遗失的同时,他们也早已被人们遗忘。在百度百科里,搜到了乐炳成伯伯的介绍,聊以慰藉。

    前年清明节,在给爸爸上坟时,来了一个40左右的中年男人。他喊了我名字一声,我抬头看看他,露出惭愧笑意,说:“请问你是?我好像不认识你。”他笑着说:“我是乐炳成的儿子。我小时候,你爸爸冒大雨给我送了一条绒线裤,哪知这么早就去世了。”我一听,悲从心来。时间带走了太多太多东西,我只能记录冰山一角来凭吊。

    休病期间写下这篇文章,纪念《灵岩》,怀念已逝的爸爸和俞伯伯,致敬那群曾青春洋溢为民间文化洒热血的编委们,感谢耐心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们。如今如果还有知道《灵岩》这本书的人们,在你们看到这篇文章时请记住这几个无私的名字。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民间文化在遗失——纪念《灵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lq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