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6650/d97cf613268f1fa2.jpg)
南宋刘过词中的诗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看到校园的桂花一簇簇都开放,脑海中忍不住想起这句诗,虽然喝不了桂花酒,但还能闻到桂花香,虽然已经不再是少年,但少年的心性似乎仍在,只是看见少年们在操场奔跑的时候,才知道,光有少年心性没有少年的体力也还是不行的。
今天给孩子们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又是一篇极为简短的小文章,却让无数人赞叹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问孩子们。
“因为那句‘怀民亦未寝’”,孩子们说的是已经变成搞笑梗的这句。
“因为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孩子们认为这一句加得特别好。
“因为苏轼写月写得特别新颖,‘庭下如积水空明……’”,有创新的比喻总让人拍案叫绝。
于是我们一起玩起了“月”字飞花令。从“举头望明月”到“明月几时有”“江月何年初照人”“峨眉山月半轮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古诗中写月的诗句实在太多了,可以说俯拾即是。
我说我喜欢苏轼的《点绛唇》中的“月”: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真的忍不住被苏轼的格局所打动,他与清风明月相对,没有李白诗中的孤独感,让人感到的是他与清风明月共坐的满足感。就像他在《赤壁赋》中所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一如既往地将人生的苦难当作必然经历的过程,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保持着少年的心性。似乎生死、财富都与他无关,他只要有明月清风就够了。
不,他还需要知音。无人一起赏月,他想到自己的好友张怀民,有人来看他,赠诗与他,他一定要和诗一首,还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明月清风与好友袁公一起分享,风月平分,实则是风月加倍,若不是真正懂苏轼的人,又怎懂得他的分享,实则分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高尚情操呢和高贵的灵魂呢!
阿炜说,一看就知道素素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备课,我说,其实并没有,只是我比较喜欢苏轼,对他有点了解罢了,虽谈不上研究,但至少也是自己的积累和思考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