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阈值的概念原先没有深入研究,只见过,后来把它用于我日常跑步之中。前些年想锻炼身体,选择跑步,从每次2公里3公里到5公里,再到现在10公里,将很多人望而生畏的长跑距离,一次次提高到周边部分人咬牙也难以达到的程度。不求甚解地将阈值这个概念用在跑步的耐力程度上,别人跑个3千米要休息一天,我跑个10公里冲澡后去上班,精神还很好。现在看王川的文章,才知道自己用错了这个概念。
2、王川文章对应的,应该是网上广泛传播的挖井取水挖矿找宝石却半途而废的图片,那样的图只说人要做事要坚持再坚持,不能随便放弃,但没有分析如何去坚持,如何决定何时该放弃。他将阈值或说临界值的概念用在决策机制这个问题上,是一个有用的方法论。
3、从决策机制角度看,决定任何事情就应该多搜索,多对比,条件不成熟时多等待,容忍,积累能力,(而能力中有一个是可以日积月累的,那就是个人品牌,或者说信任度,而建立信任的方法,在目前网络世界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在社交媒体上大规模输出,制造连接,随时链接优质的资源)
决策中还有一些具体内容,例如开放的社交媒体之中要拉黑那些负能量的人,而封闭系统中就必须容忍,作出付出一部分代价的准备。
还有决策时要避免入坑,不能盲目乱动,徒耗能量,要预计充分,多方选择等等。
4、从纠错成本的角度看,首先要认识到决策必有偏差,没有完人,圣人也有错误,重要的是在于纠错。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刻舟求剑,不守株待兔。要理解,永恒不变的是变化。
其次纠错成本的大小,反过来影响决策。不要做出一些成本纠错成本很高的决策,投资上不要上杠杆等等。前些年网上有软文,称“南下干部”转型后找个老实巴交的农村男人嫁了,就能过上好日子,或说用赚的钱开个门店过自己的小生活。其实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她们内心已不可能接受辛辛苦苦赚钱,不可能安贫乐道了,这个纠错成本是非常之巨大的。同样当你适应了在赌场上随时引起的快感,你就难以忍受,付出巨大代价一步一步积累的赚小钱稳妥的钱。
5、看《必然》时对维基百科的编纂模式叹为观止,惊奇于网络的自身进化和纠错能力,超出了我的理解。这一点王川老师也讲到,把它归纳到“开源社区”模式的蓬勃发展。那么其他类似“开源社区”的事物也必将生命力旺盛。
6、对同一个概念,我是稀里糊涂乱用,王川老师能剖析如此之深?我看还是对“常识”的掌握的巨大差距,就是那篇“一年读500本书”的意义所在。
例如一项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产品成型到市场量产,需5~8年且成功率低。所以投资一个项目,要了解基本周期才能有好的收益。一款新药从当初最重要的论文发表到新药上市,通常需要20年的研发时间,投入2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去年疫情初发,社会对疫苗的期望很高,拿钱能砸出来吗?可能会快点,但不可能立马研制出有效安全包括价格低的疫苗。所以这知识对日常生活很有指导价值。
这些“常识”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学习作基础。当然知与行必须结合。
2021032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