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天的游览是自然之景的欣赏和热爱,那么岳麓山之旅则带有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品味,文化的视宴由此开启。
清晨,烟雨濛濛,雾气腾腾,迎着濛濛细雨,首站我们来到了岳麓书院。
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
![](https://img.haomeiwen.com/i7135996/9ed68b4f211ead39.jpg)
它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是长沙市的东斜西读之地,更是长沙人民的精神疗养之所。
书院内环境清幽,风景宜人,是人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自此岳麓书院成就了历代文人们的梦想,成为了封建时代的传奇。
朱熹、张试的讲学,为岳麓书院输入了理学的浪潮。屈子祠,廉溪祠的修建,更为书院注入了铮铮铁骨的浩然正气。
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乾隆赐书“道南正脉”,一度将岳麓书院列为了省城大书院,在官府的大力扶持下,书院名气进一步远扬。
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大门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源出经典,联意关切,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柳塘烟晓,桃坞烘霞,桐荫别径,风荷晚香,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坐月,竹林冬翠,成为了书院的八景。微风拂晓,枫叶传情,让世代读书人找到了精神的栖息之地,慰藉之所。
![](https://img.haomeiwen.com/i7135996/a9fac2232ca348f5.jpg)
上午的书院之行,给我贫瘠的精神增添了很多文化的养分。特别是中国书院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对历代书院有了更直观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午餐于半山茶楼,品一杯碧螺春,尝一口红豆橘子茶,缓解了疲劳,恢复了体力,提升了精神。
下午,岳麓山的登临,俯瞰,雾霭茫茫,云雾缭绕,让整个岳麓山进入了仙人之境。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是对岳麓山的绝妙概括。
岳麓山沟壑溪谷连绵,地下水沿断层汇向低谷,形成了“白鹤”、“青枫”等名泉雅亭。
青石步道,直角攀岩,云雾弥漫,微雨濛濛,劳累,挑战,攀登,尽管上山之路倾斜难行,但山顶却成了唯一。
观山长廊,全程俯瞰,浓雾漫天,成为了此行的缺憾。
沿途瞻仰,黄兴,蔡锷等人的开国功勋铭记于此,入山安息。
下行途中,再来回望,爱晚亭因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远近闻名。
几经沧桑,数次修复。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泽东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为古亭增添了光彩,自此成为了古城长沙的象征。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名誉宇内的岳麓山自然景观。
山中古木参天,景色怡人。岩树荫浓,漫山红遍。
“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霜叶红如锦,松声响作涛”,清新的空气, 清雅的居所,无论是革命先驱长眠于此的岳麓山,还是文人雅士亲传布道的岳麓书院,可以说都为我们的行程注入了文学的内蕴,文化的脉搏。
惟愿沉醉难忘的此行此景,能够归醒,能够融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