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小时候也是在挨打中长大的,因此理所当然地认为打骂孩子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时代已经不同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应当与时俱进。
我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陷入了一个盲区。我总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他们,却忘记了现在的孩子与我们小时候截然不同。过去,我们接受新信息的速度相对缓慢,课本上的知识可能十几年都不变,因此我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那时,家长们的教育方法也比较单一,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
我发现自己也受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比如,当孩子哭闹时,我会让他们先哭个够,等闹完了再处理。但我却忽略了,现在的孩子情感诉求与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他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对话。当孩子出现过激反应时,我应该先掐断这种反应,再与他们进行理性沟通。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的孩子和他的好朋友妞妞在一起玩游戏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他不小心用手打到了妞妞的脸,妞妞立刻哇哇大哭起来。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安慰妞妞,因为她是受害者,而且她的父母也不在,现在由我独自照看两个孩子。我安慰好妞妞后,却发现自己的孩子也委屈地哭了。他一边哭一边喊:“我没有,我不是!”然后两个孩子都哭了起来,我一下子头也大了。
我当时觉得应该优先安抚妞妞,于是我就问她有没有好一点,然后带她出去玩,给她拿棒棒糖、奶酪棒和玩具来安抚她的情绪。而我的孩子则一直在房间里哭闹,喊着:“我不喜欢爸爸,我不要爸爸,我讨厌你们,我讨厌妞妞,妞妞你滚出去!”
我一开始试图冷处理,心想等他哭闹一会儿应该就会好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我所愿平息下来。我就把房门关起来,试图掩盖他的哭声,但他却一次次地把房门打开。这样反反复复三四次后,当我抱起了他后,亲声细语安慰他别哭了。仿佛是一句咒语,慢慢地,他也止住了泪水。
然后我接着询问他:“宝宝,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他说:“我不小心打到了好朋友。”我说:“是啊,你知道自己错了,爸爸并没有责怪你。那为什么爸爸在讲述事实的时候,你要用哭泣来反抗呢?”他无法回答,因为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层的心理反应,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通过哭闹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关注。
也许在她眼中,爸爸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就说“自己”的人。根本不给机会,让我说明情况,让我解释一下,我很讨厌这样的爸爸。
曾几何时,作为孩子的我是不是也觉得,自己的家长不近人情,根本对我就是不管不顾,也根本就没有理解我内心的感受。从来没有跟我好好说过理解的话,不是打就是骂自己。
作为大人,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虽然我一开始想到的是抱怨,但后来我意识到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应该试着站着小孩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小孩可能心里面也不好受,但是还不会完整表达出来,也许本能意识哭喊才是最佳处理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