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
“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xiāo)炙。”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hūn),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chūn),参(cān)万岁而一成纯。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予恶乎知说(通悦)生之非惑邪!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qí)生乎!”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dàn)暗,吾谁使正之?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
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罔两问景曰:“曩(nǎnɡ)子行,今子止;
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ù)蜩(tiáo)翼邪?
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yú)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é)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十行采集:
1.在庄子看来,人们总忙于争辩是非,可圣人却从不这样。他们看上去好像愚昧而又无所觉察,其实却糅合了古往今来的变异与沉浮,自身早已浑成一体,不为纷杂的世间所困扰。
庄子认为万物都同样会相互蕴积于浑朴而又精纯的状态之中。
2.“齐是非”例证:争辩的双方,谁来判定胜负?判定赢的一方,就代表了真理吗?彼此判定不了,只好找“裁判”,但他也必然有自己的立场,没法做到真正的公正。
3.万事万物要有先决条件才能成立,皆有所依附,层层相因,终极则不可知。
4.如果人能觉悟出人心有所依附,进而超越自己的执见,就能解脱出来,体悟所依附的自然之道,理解齐物论的真髓。
5.庄子认为,物和我的界限是可以消融的,那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世界的交融。这就是道家推崇的“物化”。
6.万物与我并不相对立,我与万物可以互为主体,万物平等且彼此相通相化。庄子认为,这万物之间的差别融合掉了,就是真正的更高级、更哲理的平等。
7.庄子的物化,本质上是通过“化”,在物我之间建立起一种关联与感通,物和我互为主体的过程,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为中国式的移情提供了理论基础。
8.全篇总结:
一是齐物之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二是齐论之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的两行。
一行精华: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触动,反思,改变:
齐物论以脍炙人口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收尾,恰恰是庄子最拿手的说理方式,同时也给读者以美妙奇幻的阅读体验。
庄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妄言”,到底是“孟浪”还是“妙道”,我们应该同样用自己的想象,沉浸其中去理解领悟,见仁见智,大不了算“妄听”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