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之七:朝三暮四
在前面,庄子讲了道统为一。接着,庄子作进一步讲述。
庄子认为,如同新生命的诞生就是开始死亡一样,一个事物的分解,也就是新事物的形成;一个新事物的形成,也就是旧事物的毁灭。从这一点上来说,所有事物并没有形成与毁灭之分,还是相通为一的,从物理学上讲,就是能量守衡。只有通达的人、得道的人才知晓事物道统为一的道理,因此不去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庸,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了这个道理,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道的人;能够适时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了。就是这样的。顺应自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叫做“道”。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分”和“成”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分即分开、分解,成就是生成、形成。“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毁即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达即通达,“达者”这里指通晓事理的人。也有人认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是衍文。
费尽心思地去求得一致,而不知事物本来就是同一的,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四升。”猴子们听了很生气。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改变,却由此而产生了喜、怒,也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圣人不执着是非的争论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这就叫“两行”。
“朝三暮四”的故事在《列子·黄帝篇》也有记载。
《列子•黄帝》记载: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数量,即三升、四升或者三个、四个。狙(jū)是猴子,狙公是指养猴子的人。赋是给予的意思。芧(xù)是橡子。“钧”通“均”,均衡,“天钧”即自然而又均衡。两行即物与我,也就是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成语“朝三暮四”就出自在这里。在《庄子》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玩弄手法欺骗人,但在以后的发展中,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