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感悟《BBC扎心纪录片: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原来差的是这些!》

感悟《BBC扎心纪录片: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原来差的是这些!》

作者: 中年大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3-18 14:10 被阅读0次

今天班车上看见公众号推送的文章《BBC扎心纪录片: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原来差的是这些!》,感悟很深。最近一段时间,有时会思考一下教育。最近也断断续续不少文章,比较认同的公众号,郝景芳写的“晴妈说”,有一诺的奴隶社会以及一土。看过了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边看边思考,父母的职责是什么?什么才是适应未来的教育?就算未来一直会在国内进行传统教育,那也要知道传统的公立教育欠缺在哪里?

BBC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进行了对标。从中我依稀看明白点:

1、“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彼此的上课模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老师讲得都挺好!”私立学校胜不在知识上的教育,而是胜在学校的“”软件上。学校整体“软环境”对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品格、特质、精神和信念的激发。

——看来还是应该选择传统牛校。应试的补齐可以在课外。通过参与其活动,注重其精神、信念的激发。

2、每天下午,孩子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参加喜欢的社会活动,周六统一运动。“好的环境和有序的组织,会让孩子体验到挑战自我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而欠缺条件和管理的孩子,他们很自由,但那更像无聊的放纵。”

——国内公立教育应该无法提供,但是家长应该提供一个对孩子的有序管理,体现在其对爱好的坚持与培养。

3、有集体的仪式感。孩子需要穿着正式服装参加晨会。

——家庭应该尤其自己的仪式感。例如《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提到的“家庭日”。孩子是在建立独立的同时,也需要归属感。

4、私立学校的孩子都很忙。他们6点半起床,8:45到17点上课,放学后选修兴趣课,每周一三五还要参加统一集会,每周听各种讲座,每个孩子都很忙。

——讲座代表着孩子的眼界,有的讲座有可能是给孩子种了一粒种子。我们无法知道孩子是对天文感兴趣?还是对恐龙感兴趣?

——精英教育,不是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在高标准中塑造孩子的优秀习惯,在优秀和自律中,帮孩子们习得自我掌控的深层次精神快乐。

5、家长能做什么?文章给出了,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找准奋斗方式,定期帮助。

“在如此周密的帮助下,孩子们缕出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脉络和方向。他们有信心,在成人强有力地支持下,一步步达成目标。

帮助,不是替孩子做什么,而是综合孩子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后,帮他们确立人生目标,找准奋斗方式,定期注入能量。”

那么how?

(1)多与孩子做成朋友,了解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解其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2)定期向孩子询问家长能否在哪些方面帮助他们。上次我问孩子,孩子跟他说,妈妈,给我再说一下分解式和简便运算的区别。当你提供了询问,孩子自然愿意把他搞不明白或者有点疑惑的跟你分享。只有孩子在遇到问题,他自然会向你求助。

(3)日常做法,坚持几项爱好,通过爱好明白奋斗方式。任何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都是大量的投入才能获得成绩。此外,只有教导孩子多读书。读书才能帮助孩子对世界进行思考,对自己进行内省。

(4)正如晴妈说,未来将不缺乏知识,网上的信息已经足够多,例如可汗学院。但孩子缺乏的目标以及根据目标实现的路径。目标不能太大,缺乏路径。这点正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米歇尔提到的 “品格、信念、正直、慈悲”,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悟《BBC扎心纪录片: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原来差的是这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xv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