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算每周有50万英镑的工资,我也不打算当沃敏斯特的校长。”
说这话的,是英国一所公立学校的女校长。
文 | 小树妈妈 来源: 小小天空树而沃敏斯特,是英国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贵族学校, 现在已成为英格兰西南部众多私立学校中的“领头雁”,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名校”。
每周50万镑的工资,相当于人民币400多万!去做一个社会地位更高、更受人尊敬的的私立学校的校长还不干,是什么让女校长如此坚定?
这位壮硕的女校长,平静地说出了下半句话:
“因为沃敏斯特的学生都很出色,而贝姆罗兹的学生急需优质教育,所以贝姆罗兹才是我需要坚守的地方。”
原来,是根治在女校长心底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使命,让她坚定地坚守。
在英国,只有7%的人接受过私立教育
但正是这一小部分人占据着国家的高级职位,私立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显赫人生,一代又一代地分隔着英国教育体制。
女校长一直在探寻:
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在教育上真有壁垒吗?
而长大后优秀或平庸的孩子,他们的差异,和学校直接相关吗?
其实,不止女校长,这样的疑问,世界各国各阶层的人们都有,而BBC记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分化》,通过记录公私两所学校的校长和学生交换体验,深入探访了这个问题,为我们客观揭秘了答案。
2
记录片中,公私立两所学校的师生互换听课、学习,他们惊讶地发现: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彼此的上课模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老师讲得都挺好!
我们总以为,好学校,一定是老师有着相当了不起的授课水平。
可看过记录片后你会发现:
真正决定孩子差异的,不是课堂授课,也不是父母的经济地位,而是学校整体“软环境”对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品格、特质、精神和信念的激发。
那些“隐秘的”细枝末节的制度和管理,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01、环境影响
影片中,虽然两所学校占地都很大,但公立学校的社会实践器材并不多,社会实践全凭孩子自愿。
每天下午2点50分放学后,大多数孩子,都直接回家,要么看电视,要么无所事事。
反观私立学校沃敏斯特,各种硬件设施都非常丰富,光是网球场就有12个,各种场地、器械一应俱全。
每天下午,孩子们,都在老师有序统一的组织下,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活动,周六统一运动,每周日去教堂做活动。
校长马克认为:
“当孩子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乐趣,对新鲜事物就不会逃避,会很自信地参与其中。”
好的环境和有序的组织,会让孩子体验到挑战自我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而欠缺条件和管理的孩子,他们很自由,但那更像无聊的放纵。
公立学校的很多孩子都认为上学没意思,不知道上学的意义,他们更爱课堂捣乱:哗众取宠,因为找不到价值感。
而私立学校管理井然有序、人人好学争优。
正如私立学校的孩子赞德所说:
“当你周围都是好学生,迫于同伴压力,你也愿意好好学习” 。
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带动和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02、制度和纪律
在私立学校沃敏斯特,有着一套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制度:
学生走在路上,不能拿手机出来看;
课堂纪律严明,学生说话只被提醒一次,第二次就请出课堂;孩子们必须衣装整洁:不允许穿短裤,不准散开头发,不准戴大耳环,不能染奇怪颜色的头发……
私立学校的孩子们每天时间安排都很紧凑:
他们6点半起床,8:45到17点上课,放学后选修兴趣课,每周一三五还要参加统一集会,每周听各种讲座,每个孩子都很忙。
校长马克所说:
“让他们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正是为培养自律做准备。”
而公立学校的孩子表示“这样的作息,简直不是人活的”。
因为,公立学校同样8:45上课,孩子们却普遍8点起床。下午3点放学后,基本就进入无所事事的状态。
公立学校的校长乔沃德原以为:私立学校的孩子会很压抑。
可恰恰相反:私立学校的孩子都很怡然自得。他们积极振奋,会走冷淡的“牛津步”,昂首阔步的身影里,有自信,还有骄傲。
原来,对精英教育,我们都着误解了。
精英教育,不是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在高标准中塑造孩子的优秀习惯,在优秀和自律中,帮孩子们习得自我掌控的深层次精神快乐。
对优秀的渴望,人人都有。
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那么幸运,能在父母和学校的恰当帮助下,早日体验到优秀的自豪感。
03、给予帮助
在公立学校,孩子们有梦想有目标,但他们的目标,要么迫于现实压力,要么像“痴人说梦”。
公立学校的布雷特的目标是好好学习,因为:如果不好好学习,他就没有办法得到一份好工作,也没办法买食物,更没办法养家。
女生纳什的目标是考好大学,比如牛津大学,更远的目标,则是当首相。
可这样的目标,放到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显得空大而不切实际,因为他们缺乏实际帮助。
反观私立学校的孩子们:
入学时,各科老师会给出考评,以确定他们是否需要上辅导班;学校给每个孩子的测评,精密又细致,每个阶段的特长、才能、潜质发展都很详细;
校长还会亲自单个面试学生,提出许多有思考性的建设性意见……
在如此周密的帮助下,孩子们缕出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脉络和方向。他们有信心,在成人强有力地支持下,一步步达成目标。
帮助,不是替孩子做什么,而是综合孩子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后,帮他们确立人生目标,找准奋斗方式,定期注入能量。
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何其有力的支持?!
04、仪式感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每周全校集会三次,并把正式晚宴,列为正式的教学环节。
晨会上,不管是学生,还是校长教师,一律正装出席,礼乐仪式,盛大庄严,师生共唱赞歌后,校长会颁发了学校各月份的奖章,并为孩子们讲述名人故事。
校长马克说:
“定期集会,会培养和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盛大而庄严的仪式,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赋予的巨大力量。
而作为集体的一份子,每个人都需努力、贡献并贴近这个大家庭。
仪式感,确实能给孩子注入这样一种向心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而我们需要学习沃敏斯特的,是找到类似的,能为孩子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的活动,不是用说教去改变孩子,而是让活动激发孩子自我勉励。
05、荣誉感
私立学校沃敏斯特,特别重视孩子内在力量的发掘。
校长马克说:
“在沃敏斯特,课上教育和课外教育同样重要。”
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就是这样一种“课外教育。”
正式集会上,校长每次都孩子讲述名人励志故事;学校也常请名人来做讲座。
孩子们那么轻易就能接触到各界大人物,这就给他们一个暗示:未来,我也会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大人物!
孩子入学之初,校长会尽量和每个父母见面;平时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会单独和每个孩子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
能被校长单独关注,这会给孩子一种“我很重要,我能变得更好”的心理暗示。
荣誉感加持的孩子们,在学校各种倡导下,更加勇于尝试和实践,充分调动了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积极性,拓宽了追求视野。
我们看到私立学校的孩子们更自信、谈吐更有度、更懂得自己要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被调动了积极性,目标明确,也具备实现目标的勇气和途径。
06、信念的力量
在这部记录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就是来自公立学校的布雷特。
在公立学校时,布雷特上课捣乱、跟老师顶嘴、每天放学回家后不做作业……
他说:
“我觉得上学就是学,回家就是玩。而且,如果我不写作业,是为老师减轻工作负担,他们正好不用批阅我的作业了。”
就是这样不够积极的男孩,到私立学校后,立刻就喜欢上了那里。
他毫不掩饰自己表现出来的兴趣,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和校长谈话时热烈主动,他身上焕发出了少年从未有过的活力。
布雷特说:
“如果在这里上学,我相信我会变得更好,更爱学习。”
但每年27000英镑的高额学费,让布雷特望而却步。
而一起来的其余两个公立学校的孩子,对此次的私立学校之行,评价都很中肯。他们要么不认为自己能适应私立学校的节奏,要么觉得公私立学校更有各的好。
而相信,也带给了布雷特好运:
后来,沃敏斯特为他提供了学费资助,他顺利转学到了那里,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相信,是一种“我可以、我愿意、我一定能”的积极信念,它会变许多不可能为可能。
所以,即便看起来不好可能,我们也要教孩子,永远怀揣相信。
3
2016年7月美国大选时,第一夫人米歇尔用主题演讲“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感动了世界。
在形容奥巴马对两个女儿的影响时,米歇尔用了4个词来概括:
品格、信念、正直、慈悲。
真正影响一个孩子平庸优秀与否的,绝不是一点两点,一面两面,而是许多共同的因素。
但可以肯定地是:
那些能激发孩子精神、信念,塑造他们品格、特质的做法和帮助,对孩子的成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孩子的教育中,金钱和好学校,都不是最关键的点,最关键的,是用何种方式,激发孩子人性里的更积极、更有温度、更有创造性的能量。
尽管,教育优秀孩子,我们没有现成可以借鉴的路,但记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分化》仍带给我们一些视角和启发。
正如公立学校校长乔沃德所说:
“即便不能复制,我们至少了解了。”
愿,我们对纪录片的解读,能给每位父母,一些有意义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