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给我讲评一下我的作文吧。”说这句话的是R,“你讲完了,我再去吃中饭。”
我看着她,有一阵儿恍惚。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2585/8e25a9b17d014eff.jpg)
R其实是个长相讨喜的小姑娘,白净秀气的脸庞上有一双圆而不大的眼睛,骨碌碌地,即使有镜片遮挡,依然格外灵活;下巴很尖,与她单薄的书写和瘦小的身材十分匹配;嘴唇挺薄,高兴时会吐出一长串甜甜的话语,软软糯糯的,似乎要裹住你的心房;一旦生起气来,则化为剑鞘,上下瓣张合之间弹出几个短促的句子,挟着眼神里射出的寒意,直直地刺向你的咽喉,使你猝不及防,口不能言,手脚不可动,以致节节败退——当然,这样的场景我是见得极少的,因为除了课间相遇时的微笑与课后偶尔的闲聊,她留给我的印象多半是在语文课上埋头看网络小说,或是不管不顾地抱着胳膊酣睡,有时刚刚被唤醒马上又趴了下去。旁边的同学在随想里透露,她是有连睡三节课的高超技艺的,谁都叫不醒她,于是,大家私下里已经给她封了个“睡神”的雅号。
开始留意她的具体时间已经比较模糊了。初一刚入校时,放眼整个班级,绝大部分孩子都专注地看着我,跟着我的板书一起做笔记,纯净的神情让我慨叹不倾囊相授便无颜以对他们。当时的R想必也是那些专注者中的一员吧?记得有次课堂分享到“童年·陪伴”的话题时,被同学点到名的她站起来追忆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末尾处竟哽咽得说不下去。课后向班主任打听,我才知道R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他们离开了,父亲因为经济问题锒铛入狱,去年刚刚被释放,十几年来陪伴她成长的只有奶奶。
可能是被R的眼泪打动了,那以后,我便有意地亲近她——一半是出于责任,一半是出于同情,我觉得我应该给这个女孩一些关爱。我让她朗诵课文,因为她的嗓音清脆响亮;我让她回答问题,尽管她常常摇着头说“不知道”。我想她应该不讨厌我吧,否则每回远远地见到我,不会笑得那么灿烂。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变成了课堂中的“低头族”,交上来的作业总是只有三五个字呢?
我深深地回忆着,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唉,没想到,一个小姑娘给我这个老教师出了个大难题!
那天放学后,我坐在办公室里收拾东西,抬头看见物理老师还在埋头改作业,于是脱口而出:“你上课的时候,X班的孩子们认不认真啊?”“还行吧。”话语里流露出一丝犹豫。“那R呢?”“嗯,她倒还积极,有时下课会来问问题……”
我吓了一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物理老师说的是我熟悉的R吗?我怎么就享受不了这种待遇呢?
怔了怔,突然,一种没来由的愧疚自脚底袭来,悚然而惊的我没有听清楚后面的话,也再没有勇气问下去,只能落荒而逃。是的,我难过地意识到,R并不是在所有课上都趴着的,可是——可是她居然在我的语文课上睡觉了!
我不得不承认,R的放弃并不全是她自己的错。
想一想,她不写作业时,我每一次都能穷追不舍吗?她伏案而睡时,我每一次都尝试着把她唤醒了吗?她背不出课文时,我每一次都给予了她方法的指导吗?她以沉默婉拒我们的沟通时,我每一次都能弯下腰来听她诉说吗?她心情愉悦地和我打招呼时,我每一次都如自己以为的那样真诚吗?发现她沉迷于网络小说不能自拔时,我每一次都舍得花时间和她聊聊吗?知道她的考试成绩拉低了班级的平均分时,我每一次都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吗?……
终于,我也不得不承认,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是我先放弃了R。我的确关心她,却并没有真正地爱护她。
那一刻,R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我曾在微信中提到过的一个男生S:
教学生涯中总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吧:他很调皮,上课制造出各种噪音引你蹙眉;下课追逐打闹与同学纠纷不断,时时惹出事端让你“救火”,偶尔还爆出粗语污你耳朵;课堂笔记寥寥无几,课后作业无迹可寻;找他谈话,他推卸责任蛮不讲理,一忍再忍间你也终究压不住怒火怨气;好不容易发现他的一个小优点,大力表扬,却发现飘飘然的他转瞬又在捣乱;生活得如此粗糙、如此庸常的他成绩当然也是惨不忍睹……于是,你有了“眼不见心不烦”的念头,希望他赶快毕业赶快走出你的视野。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每次见到你都会大声地向你问好,脸上始终有无辜的微笑;知道你不一定有时间与他交谈,仍然游荡在你身边;听你说要检查他的课堂笔记,每节课一下课就会巴巴地举着他皱得一团糟的书本给你看;偶尔做出几乎要逼得你跳脚的事情,班主任一转述,你才知道他只是想引起你的关注……
刚才,就有这样一个孩子课间来到我的座位旁,忸怩了一小会后告诉我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想送我一幅自己创作的草叶画。我震惊地站了起来,反应迟钝地说:“你过生日,怎么会送我礼物?”环顾四周后又嗫嚅道:“老师这儿现在没有什么能送给你作生日礼物的,嗯,那我抱抱你吧!”
说着,我向前一步,轻轻地拥住他,拍了拍他的背,说:“生日快乐!”然后,只见他浅浅一笑,飞快地跑出了办公室……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2585/5e77f724a7753889.jpg)
孩子的心灵果然敏感而脆弱,越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越是如此。无论他们多么幼稚,多么不成熟,也无论他们身上暂时有多少缺点,表现得多么不可爱,他们始终还是希望父母和老师不要放弃和漠视他们的。
所以我们老师,在提倡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多一把尺子衡量自己呢?
我们在院校和实践中掌握了那么多教育技巧,可是所有的教育技巧都抵不过真心诚意地爱学生。周国平先生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亦即把孩子看作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或许,我们是不是真正地尊重孩子,是不是用心地爱孩子,在我们自己还没有分辨清楚时,他们已经用自己通透的心灵感知到了。
想到这里,我的心重重地堕了下去。
两天后,语文课上,借着讲评作文的机会,我给孩子们朗读了我写的一则教育札记,是关于R和S的。我没有点出他俩的名字,可是我相信他们听懂了,而且接收到了我的歉意。
感谢生活,幸好这个道理我懂得不算太晚:
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有的种子肯定是花,因为很快就能灿烂绽放;有的种子是花,但是需要漫长等待;一定也有的种子是草,或许将来会开花,或许永远不会开花。能开花的当然值得祝贺,不过,不能开花的草,如果有人给它阳光和雨露,它同样能成为世界上最生动的一抹绿色。
望着有些忐忑地注视着我的R,我微微地笑了笑,拉着她的手坐下,然后翻开了她的作文本……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2585/36187eedf15084d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