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歌h
年前婆婆丧事聚拢了三亲六戚。见夫兄女儿、儿子闲极无聊在发呆,便向他们打听起同村的一对母子。
“你们村那个坐轮椅的傻子,还......在吗?”
“在啊,好得很呢,你还记得他啊!”姐姐撇撇嘴。
“傻?谁说他傻啊?他聪明着呢。要是有机会念书,他肯定能考个好大学!”弟弟一下来了精神。
“那他老娘,还......在吗?”
“在是在,就是瘫床上了。”
我打听的这对母子,其实只见过一面。当年,她81岁,眼睛几乎看不见;他47岁,双脚不能行走。她用轮椅推着他,他帮她指路。她是他的脚,他是她的眼。
那年我在他们村走亲戚时路上闲逛,碰见这对母子过马路,去对面垃圾箱扔一只死小狗,母狗在轮椅侧跟着。
他冲我傻傻地笑,满脸自豪与幸福,指着推他的人说:“她~是~我~妈妈!”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这对特殊的母子,担心母亲年老体弱,有一天再也推不动瘫儿;担心母亲百年后瘫儿如何生存。
庆幸的是,母亲还在;不幸的是,她自己亦无法行走。
“我一直以为他傻呢,原来是这样啊。真可怜,那他们怎么生活啊?”
姐弟俩争先恐后向我介绍这对母子如今的生活状态,大意就是,你还担心他们啊,人家过得比我们好着哪!国家有钱给他们,村里还专门请了保姆照顾他们,他们家电器齐全,用电不花钱,还有空调呢,一天到晚开着。有啥要求不能满足的,就叫人推到乡里去......
原来,傻的那个人是我。我~杞人忧天了,被表象迷惑,任由同情心泛滥。
记得在复旦培训时,听中青报编委曹林老师的课,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讲“盲区”一词。
我们在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认知“盲区”,我们太相信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但那未必是真相。
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铺天盖地的信息向我们卷涌而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来真亦假,这边发布、那边捉“妖”(谣)毙“妖”(谣)。你信过没有?信了多少?
不管你信没信过,反正我是不会轻意信了,谣言太多,辟得太快,翻手云覆手雨,被忽悠得快成怀疑论者。不妨让它飞一会儿吧,真假自现。
少见必多怪,见多则不怪。平时如果多听多看来自权威发布的信息,多点观察思考,多点综合分析判断,让视野更开阔些,让头脑更理智些,也许我们的认知“盲区”会尽可能缩小,我们离真相会更近。
话说回来,我没亲眼看到并深入了解那对母子真实的生活状态,我又凭什么相信那对姐弟说的就一定是真相呢?
可怜之人绝对有可恨之处,但毕竟他们首先还是一对可怜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