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鸡汤教会我的事:迷茫要趁早

那些鸡汤教会我的事:迷茫要趁早

作者: 冉耳耳 | 来源:发表于2017-05-25 12:23 被阅读0次

    当精熟烹饪鸡汤的大厨脱下他的制服,你为他还会喝自己做的汤吗?


    “心灵鸡汤”曾经是一个非常畅销的心理学品牌,但当套路看多了,年轻人自然对其嗤之以鼻。可是,它仍然变幻着无数的包装,更新着生产日期,重新粉墨登场。你觉得是小丑,也有人觉得是鸡肋。总之,这是一个各取所需的时代,不必妄想着一锅汤养百样人了。

    心灵鸡汤最早的主题是开启心智,教会人们如何转化自己的负面情绪,用一种更为积极、平和、宽容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但现而今的鸡汤更多向成功学靠拢,美其名曰“成功励志”,它的思维方式更与时俱进,它的触爪也更为精准地伸向了容易自我迷失的职场。其实励志的力量不会过时,因为大家对“真善美”这种欢愉心灵、鼓舞人心的力量更乐见其成。但是滥食鸡汤,只能反映出我们焦躁的情绪和贫瘠的心理认同期许。

    有哪些烂俗的招式在贩卖着心灵鸡汤呢?


    套路一:成功人士的高效成功法

    现在流行鼓吹一个概念,叫“23岁”。23岁的青春派对,主题叫“迷茫”。

    为什么?这个年龄是青年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分水岭。在它之前,你不用去想选择,只管想当然,因为义务教育帮你做足了选择;但在它之后,你必须靠自己去做抉择事业,因为义务教育自此不再为你铺后路。

    一时间,拔剑四顾心茫然。

    没有了方向怎么办?于是大家都着急地去找事业成功型的参照。

    参照是什么?

    当然是“成功人士”,因为光鲜的人站得更耀眼。所以你一眼就看到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这些二十出头就“成功”的企业家。什么,这些例子太老了。那就说“网红”好了,简直是不良示范,他们大部分以颜值为主要产品来快速聚拢人气,在大数据的时代刷爆存在感,甚至凭借这碗青春饭赚了不小的收益,让很多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做事的人咬牙切齿。他们让我们更加惧怕“平凡”。于是,妄自菲薄又焦虑。

    进入工作周期以后,让事业快速获取升值空间成了我们理所当然的奋斗目标。我们希望从细节处效仿高效人士的工作守则,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无可而非呀。但头疼的是,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商业精英案例,他们每一本都如此丰厚,仿佛集结了一位人生赢家毕生的攻略,我是要通过精读、刻苦地做读书笔记来寻找到最优项,还是“博览群书”,直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本?

    只是,读了一本又一本,时间一点一点被耗蚀,你的鸡血能够撑多久?

    高效是工作的需求,但是把大量时间花在认识“高效”上,是不是太低效了呢?

    真正的玩家,似乎并不喜欢从开局时就照着别人的游戏攻略按部就班地走。但他们最后都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攻略,这份成就感比阅读攻略更甚。


    套路二:毫无由的鞭笞法——你简直不是“人”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则旧闻:

    “2014年某日,山东茌平县贾寨镇中心小学举行了主题为“托起明天的太阳”(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改变自己)励志、感恩专题演讲。演讲中途,全校1000多名师生、家长在演讲者的引导下,抱头痛哭,几度情绪失控。”

    不知大家的校园生涯里有没有遇到过这一茬:学校为了举办感恩活动,特意邀请了某某著名的励志专家来为学生做讲演。

    我是遇到过的,初中和高中各一次。演讲的励志专家嘴皮真厉害,不仅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头头是道,而且情绪饱满激昂,极富感染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几乎无法抵挡这种语境的施压,纷纷情绪失控,潸然泪下。

    主讲人演讲煽动力强,加之在集体环境中极易受情绪感染,就像会传染的哈欠行为。而且,不哭可能就意味着你不孝,你顽固不开化,你在群体中是异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讲人义愤填膺地控诉全场学生:“想想你们的爸爸、妈妈,你们简直不是人!”

    你特喵是瞎了吗?现场几千名活生生的学生,我们怎么就成丧尸了?反省为初衷,但不必把学生都推向道德审判的被告席吧!干吗给我们强加西方“原罪”那一套?

    演讲结束,就该豁然开朗了,因为主持人赶紧见缝插针地宣布:“下面进入签售环节,有意购书的同学和家长请上台来,我们将有亲笔签名书籍赠送。”

    这套路,你看明白了吗?


    套路三:同龄人的以身试法

    曾因为工作需要,我接触了大量鸡汤书稿和营销号。每天早上,他们为你熬好一罐鸡汤作早餐,伴随着清晨滋养的光熹,你神采奕奕地去上了班;每天晚上,踩着月亮的尾巴,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十来平米的小出租屋,他们又为你熬好一罐鸡汤作消夜,在甜腻中解去了一整天的疲乏与怄气。

    毋庸置疑,这两个时间段掐得真是巧妙,因为清晨和晚上是我们一天里心智最不稳定的时候,极其容易产生亢奋、丧气、自责等情绪,也极其有利于吸收鸡血。

    因为自己的脆弱和不安,才幻想从同龄人或者同道人的轨迹上覆其辙来获得鼓励和认同。

    这时,一群不知道到底成没成功的心理学营销专家站出来,用各种花样句式劝慰你:别着急,一切都还来得及。

    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无孔不入。

    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努力、优秀,乍看就是栋梁之才,而父母嘴里的我们总是顽劣不堪、不学无术,“学学隔壁的××”“看看人家×××”。

    后来,长大了的“别人家的孩子”换了另一副面孔,开始了唐僧符咒式的絮叨:“谁谁谁,也是这样过来的”“你们这个年龄段都是一样的”“别怕,别担心,你们23岁,大家都一样,孤独迷茫又彷徨”……这种招式就像高三老师的安慰:“挺过这一年,上了大学你们就解放啦。”

    就是说,所有人在这个阶段都会经历迷茫,看人家都熬过来了,你也应该抱着苦行僧或者抖m的思想,挺过去。

    我也特别不建议用“比惨”的方式去安慰别人,因为受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承压能力是不同的。而且这种劝导方式也并不适合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了,因为他们想“活出自己”,而不是“活成别人”。现如今在企业狼性竞争的环境中,越来越多90后频繁辞职,为什么?父辈已经进入中产的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肚饿”的滋味,所以他们并不那么崇尚艰苦奋斗,而是希望生活开心。

    人生需要丰富的情绪体验,负面情绪也是一种。逞强的时候当然也希望有人能看出你的脆弱。但是关于心的安稳,从来都是自给自足。再甜的鸡汤,对伤疤也是欲盖弥彰。所以,同龄人的经历并一定对自己有用,要坦然承认、接受负面情绪的存在,然后正视它,摆脱它,不要让自己被它操控得太久。


    套路四:擅用极限用语

    2015年,广告部发表限制使用极限用语的标准,这意味着在所有涉及营销方面的“大话”“好话”都被堵嘴儿了,一筐儿广告人叫苦不迭。

    圈内人心明如镜,但作为读者,你真的知道极限用语用得有多滥吗?

    打开当当网读书畅销榜中的“成功励志”一栏,你会看到满目都是如下书名:“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这些句子以语录的方式放在微博上,搭配点精美图片,就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转发。因为乍读起来,不但句式非常漂亮,读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好像也不无道理。但是当你把他们一连串阅读下来,就会觉得大同小异,审美疲劳。而且一水的红色大字报式封面搭配精美的图文排版,流水线式地为你生产鸡汤。

    然后我们再看看新出版的同类书名:“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我哪懂什么坚持,全靠死撑”“优秀的人,都敢对自己下狠手”“是你自己不努力,说什么怀才不遇”“让你的努力,配得上你的梦想”“一切理由,都是借口”“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

    这些就是偷换了概念的“极限用语”:“最怕……还”“全靠”“都”“狠”“说什么”“配得上”“一切……都是”……非此即彼的语气和强烈的口号式语体色彩,制造出了观点的主动权;频繁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人为制造亲近感。内核却是强压式地鞭笞自己:你为什么那么弱逼?这样做,你的人生才不弱逼!请尊重我为不弱逼所付出的努力!

    这种教唆的口吻乍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上面说的“你们简直不是人”?

    所以,很多人开始自侃式地发散“毒鸡汤”,诸如“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不努力却可以很舒服”“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幽默自嘲,也是人们对时下鸡汤盛行的抵触。


    套路五:磨难都是对你的加持

    前几个月,网上流传一个台湾海涛法师的传法视频《先生有外遇?练习当假的看你就不苦》,视频中的海涛法师给众弟子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回家时看到自己老公在和别的女人亲热,就要马上退出关上门,自责是“自己眼睛业障深重”,所谓因果轮回,“那女人是老公前世的老婆”。所以,要对自己说:“那是假的。”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的遭遇痛苦了。

    这个超级毁三观的视频没有大火,简直让我匪夷所思。我并不是污蔑佛教,恰恰觉得这位法师侮辱了佛教。佛教并没有否认是非对错的存在。其实佛教的一些观点在心灵修缮方面具有神秘的意识力量,但再神秘的加持也需要人们独立思考:这是不是换了包装袋的精神胜利法?

    当你在工作中被人碰一鼻子灰,你需要对他感恩戴德吗?并不是所有教训你的人都是为了帮助你、提升你,而是因为你影响到人家利益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建立在你对别人利益的影响之上,拿鸡汤忽悠你要接受这样的挑衅,那是绥靖,是自欺。

    此处应该贴出郭德纲的镇三观之符:“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鸡汤为人所不齿?因为大家终于发现,鸡汤不能当饭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功学被批伪善?因为大家终将明白:马云只有一个,想成为马云的却有千千万。

    “成功”的普世标准是什么,有车子,有票子,有房子,有妻子,有面子。我们惯常为商战得势的精英戴上“成功”的帽子。在成功学的诱导下,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用不了多久,“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的确,世间还会有很多拔地而起的马云,可也得有衬着他们光鲜的王大锤。于是,大家终于看开了,把马云叫爸,把王建林叫岳父,这些调侃颇具玩味,但再没人比广大网友活得更通彻,因为得不到,才自嘲……所以,谁特喵也别想带上道德高帽指手画脚。


    你可以不认同上面关于“成功”的标准,但你的“成功”一定离不开赚钱,赚钱来干吗?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这品质已然包括了你从年少时引以为豪的“梦想”。

    曾经,《非常6+1》每期都有一段精彩的场外互动环节,李咏手持卡片满场抛洒,每个观众都希望自己正中靶心。当主持人程式化地向幸运观众抛出问题:“你的家庭梦想是什么?”许多人会如此回答:“一套家庭影院。”

    看,我们的梦想那么物质(无知)!

    可特么的这种级别的梦想还叫作物质吗?你有歌唱梦想、电影梦想或者有文化需求才会想要家庭影院呀。所以想要一套家庭影院就俗吗?但你想要家庭影院,没钱,怎么办?等《非常6+1》的中奖短信吗?

    努力的道理我们都懂啊,不需要你一只鸡下锅,反复添加增味剂,源源不断地包装出新的鸡汤,为我们注射过期鸡血呀!


    我不否认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读鸡汤不可耻,因为追求积极的人生不可耻。但在鸡汤泛滥的当下,我的态度是:鸡汤再好喝也别当正餐,解渴就行。

    因为大量接触了鸡汤读物,朋友曾开玩笑地对我说:“这些东西难为你了,活活把你掰直了。”我笑了笑,补了一句:“是逼娼从良。”

    毫不讳言,从小我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哦不,是鸡汤专家,大概长相老成,城府很深的样子,身边的小伙伴们都乐于向我请教一切“人生路”上的疑难杂症:他究竟适不适合我?我这样继续暗恋她是不是自讨苦吃?选文还是选理?那婊子这么贱为什么没有天收?

    我幻想自己是“布罗陀”(壮语中的全知者)一样耐心开导着迷茫时局中每一粒棋子,担心他们走错一着,满盘尽输。长大后我发现,当局者迷,旁观者也不一定清。你的开导对他们而言其实完无裨益。毕竟你也不是伟光正的人物,你这白莲花的设定终将为人们所不啻,人们更希望获得的不是心灵的修缮,而是方法论,是捕鱼的工具。

    该摔的坎,提醒了这茬,也会摔在那茬;该磕的下巴,错过了这级台阶,也会倒在那级台阶。磨难并不会因为你的提醒而减少。

    林夕有句歌词说“抱歉,现在不流行感人肺腑,只求刀枪不入”。我觉得“刀枪不入后的感人肺腑”更有魅力。人生是一个心灵修缮的过程,任何体验过后靠自己的思考去“悟”出的座右铭,才是我们鲜活生命的注脚,而不是像鸡汤一样把生命活成故作高深的样子。

    当精熟烹饪鸡汤的米其林大厨脱下他的战袍,他的身上已经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鸡精味。

    回头一看,我不也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鸡汤教会我的事:迷茫要趁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aa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