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面对忙碌的生活,你是不是累了呢?有没有幻想着自己可以生活在桃花源般的世界中?今天就一起看看,中国文人笔下的三世桃源。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里,人们安居乐业、安土重迁。没有交通工具来打乱生活的节奏,不让刀枪棍棒带来生活的恐慌。百姓们热爱自己的食物、着装、生活、习俗。邻国之间并不相扰,虽鸡犬之声相闻,但是人们却老死不相往来。
通过解读,我们可以知道,老子笔下的世外之境有以下几个特点:安居乐业、安土重迁、不相往来。
2
随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朝代更迭。“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翩然走上历史的舞台。一纸《桃花源记》,将人们带入了令人神往的世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老子心中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很接近,却也存在些许不同。
对比之下,桃花源风景更为宜人。
它有中无杂树的桃花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物形象也更为具体:黄发垂髫、咸来问讯、言先世避乱、语勿告他人。所处环境则更为封闭,与老子“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桃花源所具备的宁静与祥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极其宝贵的。所以当渔人泄露了这个秘密所在后,有很多的名人志士去寻觅这份安宁,可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这样的结局,也给桃花源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3
追逐美好的脚步从不停歇,对桃花源的向往,更是穿越了时空。民国时期,一个叫做沈从文的年轻人,终于在神州大地上,找到了现世的桃花源——茶峒。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边城,是指靠近两个地区交界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就是茶峒。它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那么相似。
我们来看看这两段文字: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 细竹 ,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 桃杏花 *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 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 。
从斜体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茶峒这个地方与桃花源一样,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不受外界战火纷扰,人们生活井然有序,莫不安分乐生。
按照老子和陶渊明的思路,沈从文也应该为我们营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然而在《边城》中,沈从文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懵懂、青涩却又充满了哀愁的爱情故事。
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了善良淳朴的姑娘翠翠。阴差阳错,大佬去世,二佬则带着悲痛下了桃源,翠翠唯一的亲人祖父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离开了她。孤单的翠翠,只能和杨马兵,继续守着渡船,看着人们修建白塔。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所以,他并没有让边城化身为一个极乐世界,而是展现了一种有情、有义、有笑、有泪的人生形式。
如果说老子在中国人心中种下了桃源的种子,陶渊明精心培育出了烂漫的桃花林,那么沈从文便是一边带着我们欣赏着曼妙的世外桃源,一遍用人性的本真告诉我们,虚幻的世外之境,是不存在的。
这三世桃源情,不仅仅是三个人对于安定和谐生活的追求,更是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边城创作于战争年代,躲开硝烟战火,沈从文用自己细腻的笔触,来展现人性的淳朴与善良,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画卷。
推荐书目:《边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