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荣幸能够进入《爱的进化论》这个小组,阅读的同时,大家在群里大谈阿兰德波顿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意外的收获是,这群真诚可爱的小伙伴展示那或绚烂、或伤感的生活画面,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热爱阅读的伙伴果然是最可爱的人。不过遗憾的是,我并未真正的融入其中。我承认,这完全是我单方面的原因,中途在外游荡了一番,离开了组织。况且,更为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我算是一个比较莫名其妙的人,这样的我不讨喜也是再正常不过了吧。可尽管如此,我也会毫不掩饰地表达我对小组这些真诚可爱的灵魂的喜爱。
一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完全是因为阿兰德波顿的关系,一位可以把小说以议论的方式展开的谙熟哲学和心理学的作家,换做谁也会想一睹他的作品的风采吧。
《爱的进化论》也保持了他的惯用的叙述风格,拉比与科尔斯腾从相识、热恋的《罗曼蒂克》发展到《围城之内》,发现仅仅为了购买一个玻璃杯,两人便有不同的意见,并为此大为恼火。而如此类的琐事之多犹如一地鸡毛,在此背景下,两人为了避免冲突,便试着把注意力从对方身上转移,于是慢慢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拉比的“焦虑型依恋”以及保尔斯腾的“回避型依恋”。再从《为人父母》到《婚外情》,有了小孩之后,科尔斯腾不得不承担更多更琐碎的家务活,两人交流就显得更为有限了,却也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真正的爆发来自于拉比一次出轨,他出轨之后,一种愧疚与新奇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令他非常不安。一场大爆炸之后不仅没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令两人的沟通更为吃力。他们不得不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明白婚姻在《罗曼蒂克之外》。阿兰德波顿在叙述的同时,加入大量的议论,得出一些结论。“爱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被爱和爱,只有当我们乐于践行后者,并且意识到我们有违常情地执念于前者是危险之时,我们方可步入婚姻。”所以,拉比在结婚13年之后重新审视婚姻,并再次接纳婚姻,当然,是和同一个人。
当我看完简介时,有一段话是写在阅读之前:感觉译者提到把作品名字译成《爱的时光轴》反而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理解。我们站在不同时期看待爱情当然会有差异。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的爱是进化着的,只是不同的经验怀着不同的心态体验着不一样的情感纠葛吧!——写在阅读之前。
看完这部作品的现在的我更加同意《爱的进化论》这个书名。阿兰德波顿在书中塑造的这两个角色,拉比和科尔斯腾,仿佛是从众多的失败的婚姻案例中综合而来,所以读着读着,总能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而阿兰德波顿试图从这么多的不幸中梳理出一些共同点,“是否人人都有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希望配偶能集所有角色于一身——既是最要好的朋友,又是爱人;能一起为人父母,又互为私人司机和生意搭档。而这种观念又激发着人们的失望和不满,招致数以百计的美满婚姻以失败告终。”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愿意想象着伴侣可以成为我们心中假想中的那个人,当对方稍有差池,我们便毫不留情地展示我们的不满,可是我们忘了,他就是他,他可以做好一些事情,也允许他做不好一些事情,因为他仅仅只是他而已。诸如此类的观点书上还提及了许多。“选择结婚对象,只是关乎忍受何种痛苦,而不可自以为已觅得良方,可幸免于这爱情的固有法则。”“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另一个人的所有需求。我们应该寻找方法调整自己,尽量温柔、友好地面对与另一个不完美者共同生活的尴尬现实。如此,方可有一个‘足够好’的婚姻。”……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认真思考的话,或许我们爱的能力真的可以得到提升,真的可以进化。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试着做一个“爱”的人,而不是“被爱”的人。最后看到拉比努力“爱”的样子,给科尔斯腾庆祝生日,把孩子暂寄于姐姐家,营造了一个两人都久违了的二人世界。重要的日子并不是一个新日子,只不过拉比学会少一些厌烦和惯性思维,重新认识了这样的旧日子。
科尔斯腾就着浪漫的红酒:“对不起,拉比,没能保持着你期望的样子。”
拉比轻抚她裸露着手的手臂,回答说:“然而你比我期望的更好。”
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为之悸动了一下。当拉比准备接纳婚姻,准备去爱,而不是被爱的时候。当拉比愿意为这段关系付出,而不是索取的时候。他是可以得到反馈的。我希望我也能够尽快学会爱的能力,正如儒雅的大导演李安在一次访谈中所说:
“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你要达到某一个标准,这是我不懈怠的原因。”
——能寻 2018.8.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