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价格飚高的商品,比如我们经历的蒜你狠,豆你玩,肉不掉,更有房价一路凯歌高奏。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我们的反应是什么呢?政府是不是要出来管一管,这种语气是不是很熟悉,价格在自然波动的时候,强行做管制真的是一个好办法吗?
我们都知道,价格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反映供需关系。供应多,需求少,价格就降低;供应少,需求多,价格就增高。
超市里有一款抗癌毛巾,标价100元,意思是说这块毛巾放在这里在等待能掏100元的人把它拿走,只能掏99元的人请你离开。它将这个毛巾的需求者筛选出来。如果筛选出来的需求者超过毛巾的供应量,它的价格可以再上升,如果筛选出来的需求者小于供应量,它的价格会被下调。
所以价格上升或下降,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不是取决于谁在情感上认为应该上升或下降。
如果老百姓觉得毛巾是刚需,人人都需要用,不能标价100元,太贵了,会让人买不起,然后联合名士游说政府说这款必须降到10元以便人人都能买得起。那结局会是什么呢?
1.政府出具一张告示,毛巾价格必须低于10块;
2.老百姓看见价格降到10元,立马哄抢;
3.供应商看见这行当无利可图,决定退出市场;
4.供应商纷纷退出,导致供应量锐减,将价格推高至极点;
5.后来没抢到毛巾的老百姓要花更高的价格到手里有多条毛巾的人手里购买毛巾。
初心是为了人人都能买得起,结果却造成要花更高的代价去买。
以房子为例,我们再来看看变相的价格管制。
房价太高,老百姓买不起,呼吁政府想办法,政府一拍胸脯,来,我们牵头来建大量的保障房,把房价降下来,让低收入者也住得起。
开发商见造房子只需对政府里的几个人负责,这个房子就好造了。选地一般,材料一般,运营一般,然后以不一般的价格来报销。
房子建好之后该给谁,谁最先知道政府难处,最能优先接触到分配原则的人,谁可能会成为保障房真正的利益享受者。
当被分配到保障房后,承住人很难拿出魄力离开这套捡便宜的房子,以至于放弃更好的城市机会,甚至是更好的工作机会,所有意义就禁锢在这套保障房上面。
因为更多的人愿意被绑在这套房子上,导致保障房的流动性不高,那些更适合保障房的人就没法进来,人口群体板结,缺少活力。
价格管制,愿景虽好,效果甚糟!
网友评论